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殊的感情。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 整体感知:
1、 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 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
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
来? (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期拉夫派诗人何来亚科夫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殊的感情。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 整体感知:
1、 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 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
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
来? (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期拉夫派诗人何来亚科夫
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镇 压国内外人民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总之,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诗人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二)朗读诗歌第二至第三节,并思考: 1、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表现在什么方面? 引导学生: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 作者描写了俄罗斯的那些景物与风情呢?请同学们从诗歌里 找出来。
(三)加深认识: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作者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五、 配乐欣赏:俄罗斯自然风光
(幻灯片出示俄罗斯风景图,并配上《三套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