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课前课文读几遍了?
生1:八遍。
师:了不起!
生2(迫不及待):十二遍!
师:真不简单!(小声地)课前,课文老师只读了一遍。(生笑)课文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知道的一定比老师多,这节课愿意做我的老师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愿意。
师:不愿意就算!
生(声音响亮地):愿意!
师:做老师的老师,有信心吗?
生(声音不太响亮):有。
师:信心不足。
生(声音响亮地):有!
(微笑地以“书读几遍了”一个轻松的话题,与学生拉家常似的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心理放松,为学习新知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成果并不只以“真不简单”一句表扬结束,而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老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所得。这一要求激起所有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轻声读课文2——6节。边读边想象: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阿联酋旅行过的人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乔羽同学就很会读书,她一边读一边还划着什么写着什么。
(通过榜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既表扬了会读书的同学,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其他学生读书方法。)
(其余生有所悟,边读书边动笔。)
师:谁来说说老师会不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不知道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出示“阿联酋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老师粗略地计算一下,在我们农村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两万元。照这样算,建造一个中心公园需要多少钱呢?(彩图出示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下面大家一起来算一下,我数树,大家计算钱。
师:一棵。
生:两万。
师;两棵。
生:四万。
师;三棵。
生:六万。
师:四棵。
生:八万。
师:五棵。
生:十万。
……
师;大家看,中心公园中的树还有很多。你估计一下建造这座公园需要多少钱?
生1:一百五十万!
师:才七十五棵树。
生2:二百五十万!
师:才一百二十五棵树。
生3(鼓足气):一千万!
生4:一亿美元!
(引导学生通过数树算钱,将“培育一棵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教学富有情趣。)
师:需要这么多钱,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就不信,建造一个公园需要这么多钱,都花什么地方去了?能告诉我吗?
(生再次读2节。)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什么?泥土也要买?
生:因为土是咸的。
师:水也要买?
生:水也是咸的。
师:原来如此,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都需要花钱买来。
生: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
师:什么,挖沙石也要钱?
生:工钱。
师:老师有点相信了。
生:他们还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一根自来水管值不了多少钱。
生:是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
师:你来在黑板上画给老师看一看。
(生在黑板上画数不清的交错的“水管”)
师:原来那么多的水管,老师现在相信了。
(通过画画,理解“纵横交错”,加深学生对自来水管多的认识。)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半信半疑。
(另一生读)
师:老师相信了。老师觉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句号可以改一下。
(生试读后,争先恐后举起了手。)
生:句号可以改成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1:建一个公园需要花很多钱!
生2:建造一个公园是多么得不容易!
师:读一读。
(生大声读)
师:老师知道了,你没有吹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而不应枯燥乏味地讲解。)
请再把三节读一读,告诉老师,阿拉伯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