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

教案设计

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传承文化。新课标提出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因如此,以乡村自然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支撑点,包含着民俗文化、生活文化、 制度文化等特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情、方言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的乡村文化,在新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中,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及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但是通过对语文新教材的梳理与统计,我们发现乡村文化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其有限,可以说处在非常明显的弱势地位。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详尽说明。

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

一、对新教材中乡村文化弱位的调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是按照选文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体例来组织的,其中选文是根据思想内容来编排的,共169篇。其分布状况如下表所示:

第一

第二

第-

第四

第五

第六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七上

感悟

理想

自然

科学

人间

想象

人生

信念

景物

世界

亲情

世界

七下

成长

热爱

名人

文化

探险

动物

足迹

祖国

伟人

艺术

传奇

世界

八上

战争

凡人

建筑

科学

古代

古代

生活

小事

园林

世界

生活

生活

八下

人生

心灵

关爱

民风

古代

古代

轨迹

之声

自然

民俗

生活

生活

九上

自然

思想

少年

求知

古代

古代

风情

风采

生活

与读书

生活

生活

九下

爱国

人物

生命

戏剧

古代

古代

情深

画廊

之歌

人生

生活

生活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乡村文化联系相对紧密或涵盖了一定乡村文化内容的单元主要有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下册第四单元以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过对选文的阅读,发现在如上单元里能基本反映乡村文化的篇目是《山中访友》《秋天》(七年级上)、《社戏》《安塞腰鼓》(七年级下)、《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八年级下),共7篇,在选文中所占的比例为 4.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套教材中共设计了36次,编者设计这些活动是想让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等。按照这种思路推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应该是重中之重,而这里面乡村文化占有多大比例呢?我们也将这36次活动制成简表,如下图: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四

第五

第六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单元

七上

这就

漫游语

感受

探索月

找爱

追寻人

是我

文世界

自然

球奥秘

我家

类起源

七下

成长的

黄河,

我也追

戏曲大

漫话

马的

烦恼

母亲河

舞台

探险

世界

世界何

让世界

说不尽

走上

莲文化

怎样搜

八上

时铸剑

为犁

充满爱

的桥

辩论台

的魅力

集资料

献给母

寻觅春

科海

到民间

古诗苑

背起行

八下

亲的歌

天的踪

泛舟

采风去

漫步

囊走四

雨的

演讲拙

青春

好读书

金钱共

话说千

九上

笑着面

同面对

古风流

诉说

对生活

随想

读好书

的话题

人物

脚踏

走进小

关注我

乘着音

我所了解

岁一一月号如划歌 的

九下

一方土

说天地

们的社

乐的翅

的孔子

和孟子

柿书型百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乡村文化联系相对紧密的活动主要有三次: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脚踏一方土,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所占比例为8.3%,乡村文化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两册,每册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我们不妨将这四部分以单元为单位,通过列表显现:

第一册

第二册

阅读与鉴赏

四单元主体:情感与意象、写景与抒情、品人与品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四单元主题: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古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对话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

心音共鸣 亲近自然 人性光辉 “黄河九曲”

直面挫折 美的发现 园丁赞歌 想象世界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论语》《大卫·柯波菲尔》

《家》《巴黎圣母院》

通过该表再对教材进行细致的梳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果:教材所包含的四个部分与乡村文化的关联很小,直接阐述乡村文化或以乡村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几乎没有。在阅读与鉴赏中只有第二册陶渊明《归园回房》与乡村文化有关联,在表达与交流中亲近自然的主题约占6%,其他两项均未涉及,乡村文化再一次严重失语。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城乡之间的经济距离逐步拉大,以城市为依托的城市文化逐步取代了乡村文化的位置,并占据统治地位。乡村文化受制于落后的经济,在文化的整体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教材又是文化观念的一种载体,或者说是一种表述形式。

二、问题

乡村文化在教材建设中的弱势地位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拥有亿万乡村学生的国家而言,必将引发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l.不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语文课程比其他课程更突出的一点就是传承文化、发展文化,语文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完成的,课堂教学的凭借是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在传承与发展文化中的作用非常大。教材中乡村文化的弱化至少折射出这样两条信息:一是乡村文化己无多少价值功能,被忽视甚至遗忘;二是教材要体现的都市文化将是评价与检测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可以被忽略。这两点直接导致乡村文化在语文教育中渐行渐远,乡村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更谈不上发扬和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罩志刚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发言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则表示: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文学报》2007年3月8日第l版)乡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一支,从某种意义上看,将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健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丰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意义重大。具有现实性的社会价值、最为广阔的传播区域与阅读对象的语文教材对乡村文化的忽视无疑会使它受到不应有的伤害,同时也不利于下一代对乡村文化的接受与尊重,不利于其价值观念的培养。

2、不利于教育的均衡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认为教育不均衡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平等而引起的教育结果不平等,因此才有了城乡教师交流、资源配置的调换等举措。其实,忽视文化差异也会产生教育不均衡。

教育科研很大一部分是围绕教材进行的,乡村文化被弱化,使得乡村教育在整个学术对话中失语。教育学术界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探究与分析,使得乡村语文教育在后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只能停留在对城市教育模式的机械模仿与比照中,制约了乡村语文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衍生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均衡。

3、不利于乡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乡村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意义重大。由于语文教材中有关乡村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教师挖掘乡村文化的方法和积极性无法形成,借助乡村课程资源并使之成为城乡学生学习发展的财富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三、建议

如何解决教材中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在教材建设中增加乡村文化的比例。王荣生先生在其论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定篇就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例文就是众多选文中选出来的概括性知识,样本大体相当于叶老的例子,用件则是用来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和背景知识的。在教材建设中增加乡村文化的比重,首先应该在定篇中增加一些必读篇目,古今中外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只要拿出一定的标准认真遴选就能达到目的,关键是对乡村文化的态度。然后再通过一些具有概括性的例文来进一步补充说明,用适当的样本引导学生展开对有关作品的自主阅读,使之能更好地把握定篇中反映的乡村文化主题。最后利用用件为学生提供有关乡村文化的信息资料、背景知识,形成一个乡村文化的教材知识系统从而达到乡村文化与主流文化整合的目的。实际上,乡村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既有差异性,也存在趋同性,我们要努力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将乡村文化渗透在主流文化中,形成在主流文化统摄下的多种文化的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其次,增加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受教材容量及课程任务的限制,仅仅依靠课文来增加乡村文化的内容显然不够,因此可以设置一些与乡村文化有关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如地方戏调查、方言调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整理等。积极引导师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验乡村文化,加强与所在地区的联系,为广大师生创设一个感受文化、亲近自然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将乡村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乡村孩子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他们能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割稻种菜,他们熟悉鸡鸭、猪狗等多种动物的习性,他们面对的是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他们的身边有历史建筑、文化古迹、民俗民谣、神话传说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设计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对于城市孩子来说,乡村永远是神奇的、新鲜的、令人神往的,与乡村文化有关的综合性活动有助于他们发现、了解、认识、 研究乡村文化,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建设多样化的语文教材。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素养具有多样性、非系统性,语文课程资源更具有灵活性、广泛性。 灵活性和广泛性是指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有序性增强,要达到这一目的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这就为语文教材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教材建设中要根据农村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教育条件和水平,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不违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多样化的乡村教材实践,加大教材容量,注重与乡村生活的联系,关注乡村学生的经验、兴趣和个性。

最后,在课程评价内容中增加反映乡村文化的内容。

如果我们将历年各地中高考试题加以归纳,不难得出这样一个事实:反映乡村文化的命题数量少、分值低,即使有一些关于乡村文化的题目,重点也在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少有涉及。因此,在未来的评价中,我们可以通过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综合性,再结合一定的文化语境,考察学生的语感、知识及相关文化积累,以期将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入评价内容中,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查看更多
【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9934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