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日常教学活动中,受到教师的教学经验,学识的宽窄的限制,我们在备课时,不免思维会走向单一化、固定化。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信息爆炸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里。处在求知成长中的学生,受到的影响也就更大,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多元智力理论也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思考的方式、学习的需要也不一样。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遇到来自学生的一些“怪问题”、“怪球”,对于这些“怪问题”、“怪球”该如何处理好,很值得我们动一番脑子去思考。
【案例】
《小狗包弟》是我来那大中学上的第一篇课文。作为一个零教龄,几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初次登上讲台,心中不免羞怯,虽然自信这篇课文备得很充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彼此间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学生都很安静,我也顺利地按备课的思路讲解着课文。虽然学生很安静,自己也感觉发挥得不错,但我还是隐隐感觉到了来自学生的那种审视挑剔的眼光。
果然,下课学生刚喊完“谢谢老师”,就有一位女同学拿着课本冲冲跑上来,问我;“老师,为什么说开头这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个艺术家?”顺着她的所指,我一看是文中开头部分巴金先生所讲述引用的一则艺术家和狗故事。联系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这则故事在文中的作用(讲述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的故事已起辅垫、启发的作用)。首先我便觉得这位学生很奇怪,怎么会问这个问题。接着便想到是不是这学生在故意刁难我,让我下不了台。可是这些疑问又不好发作,但一时又找不到理由去说服她。想了一会儿,实在找不出有力的证据去说服她。于是我便有些不满地、果断地对学生说:“你问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则故事在文中只不过起引出话题,辅垫、启发的作用。至于他是不是艺术家没有必要去考据他!”,听了我的回答,该学生虽然很不满意,但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悻悻回到座位去了。虽然认为故事中的主人为什么说是艺术家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但学生的不满意却让好强的我很是在意。
刚好第二天有科组活动,备课组里几个老师在一起,我便把这个问题向他们提出来,几个年轻老师一听后,便脱口反问我,问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我虽然也觉得没意义,但心底里却还是不满意这样的回答。这时我们组长邱老师说:这个问题不能这样子直接回应学生,你应该反问她为什么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艺术家。课棠上要善于把学生抛出的皮球又踢回去给他,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摆脱尴尬,还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地、发散地思考问题。听了邱组长一言,让我眼前一亮,信心高涨。
于是第二天再到该班上课时,我也直冲冲地跑去那位女同学面前,跟她提及前天的问题,直接反问她:“你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艺术家”。于是该学生便向我解释说:“因为故事中艺术家的遭遇太悲惨了,艺术家怎么可能有这种遭遇”,原来如此,她的理由竟如此简单。我于是又跟着问了一句“难道因为你是艺术家别人就不敢不能打你、杀你吗”?接着我又向她列举了文革当中的一些功臣文人悲剧,和近代、当代一些文学艺术家的悲惨遭遇。这样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对现实世界有了一定认识。最终该生满意的离去。
学生满意,我也为自己的踢回去的这个球而洋洋得意。
【案例反思】
1、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遇到学生的这些怪问题怪球,教师要善于把球踢回去,不论学生出于何种目的,教师都不能直接去揭破他,或者武断地妄下结论。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坏。
新课程中关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时,提出教师要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着手。教师只有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才能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觉,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特点,我们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这些“怪问题”,并且因势利导,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3、做为新教师,在课堂上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陷于经验的缺乏,新教师要不耻于向老教师请教、交流。这也是新课程中所强调的合作型教师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