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使沉闷、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犹如注入了新鲜血液的机体,充满了动感和鲜活。教师观念不断更新,学生学习方式也不断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现就通过部分案例,对此现象做一分析:
案例1:教室内的课桌已被摆成了“马蹄”形或“茶馆”式,学生正襟危坐,而教师仍以讲台为“根据地”,滔滔不绝地陶醉在自己的讲解中。
反思一:“合作”乎?“合坐”乎?
分析:自从新的学习方式被引入课堂后,一部分教师似乎一提“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实质。“合作”并非“合坐”,合作学习中桌椅的摆放形式只是教师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便于互相交流讨论而采取的形式,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形式的潜力,才能使合作学习不致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教师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是“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在进行生生合作的同时,也应重视师生合作。如果合作学习仅仅是学生合“坐”在一起学习,那么桌子怎么摆又有多大必要呢?
案例2:阅读教学开始,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找出描写人物外貌(或其他在教材中明显给出)的语句,用‘~~~’画出”,学生随即四人一组,边读边找,气氛很是热烈。
反思二:“合作”乎?“合伙”乎?
分析: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是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中运用这一形式,认为只有在小组内大家一块儿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孰不知,合作学习培养的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交往习惯,而不是培养一种学习形式。“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是非“合伙”不可。而且合作是在个体无法解决某一问题或产生疑惑时与他人共同协作(或请教他人,或与他人商量,或与他人共同操作等等)来完成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如果个体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合作。
案例3:小组讨论完毕,教师请各组小组长汇报本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小结。
反思三:“合作”乎?“合并”乎?
分析: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学生学习资源进行了整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而在课堂上反馈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大部分是由小组长合并大家的意见来汇报的,这样就重视了强势学生,而忽视了弱势学生,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空谈,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掌握整体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合作学习只起到了“合并不同意见”的作用,而其实质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深层次理解“合作”的概念,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从观念和认识上不断更新和改进。
二、彻底转变教师角色,认清自己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而非“指挥者”、“旁观者”。学习既不是老师的事,也不是学生的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教师应从根本上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真正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
三、让合作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不但教会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合作,更要教会学生在生活、活动中学会合作,使合作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一支有力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