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甲】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 始一返焉。

《(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喙(huì):鸟嘴。自詨(xiào):自己称呼自己。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年且九十( ______ ) 故为精卫( _________)

1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是/炎帝之少女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4. 翻译下列句子。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5.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16. 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利用其中的两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写出支持理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一一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一一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__________)观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 (1). 将近 (2). 所以

13. B

14. 经常叼来西山上的树木和小石头,用它们来填满东海。

15.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16. (1). 示例:甲方理由: (2). 愚公移山,对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韧”的精神,凡是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解析】甲:选自《列子》 作者:列御寇 年代:战国

乙:选自《山海经》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1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且”的意思是“将近”;“故为精卫”的意思是“所以化为精卫鸟”,“故”的意思是“所以”。

13.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B项的停顿有误,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4.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常”“之”“堙”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5.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和东海都是大自然中的事物,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都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实际行动。

16.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如果同意甲方观点,可以从“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角度加以阐述;如果同意乙方观点,可以从“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懂得变通”的角度回答。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查看更多
【《(愚公移山》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95687/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