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只是也告诉我们,类似月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一保护有限的资源。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答案:
1.B
2.A
3.B 答案解析: 1.根据文意,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两级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B选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给考生在此挖了一个陷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注意:在高考语文命题实践中,将未成事实故意说成已成事实是科技(社科)文阅读试题的常见设错方式,解题时应先在原文找好对应信息的语句,然后将相关选项与之仔细对比,要特别留意一些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修饰性词语的在原文和备选项之间的变化的蛛丝马迹,这样就可避免掉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
2.“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的,并不是克罗宁博格,而是文本作者自己根据克罗宁博格的观点所做的阐释。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注意:在高考语文命题实践中,科技(社科)文阅读试题的设错方式有张冠李戴或曰移花接木一项,本题就属这种情况。解题时应先在原文找好对应信息的语句,然后将相关选项与之仔细对比,要特别留意相关动作行为的主体,张三做的归张三,李四做的归李四,这样就可避免掉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
3.B项错在“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开头几【句的文意,可知克罗宁博格也很关心人类眼下的事情,主张人类应该而且可以运用已有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去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后果。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由已知文意推断隐含信息的能力。
注意:推断题是科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能力层级属C级,不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而且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因此,必须帮助学生熟悉命题者的思维规律,避开设题雷区,提升推断技能。就一般推断选项的干扰陷阱而言,主要是推断失据、故意曲解、超前肯定、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充分必要条件误用、不合事理、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发挥失度、张冠李戴、是非颠倒等。解答推断题的关键仍然是立足文本,先在原文找好对应信息的语句,然后将相关选项与之仔细对比,区别备选项的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