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读代讲 多法品读
师:喜欢雪吗?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用描述了1960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看看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生读课文,然后争相说出这场雪“大”、“及时”、“美”的特点。 )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而且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把把自己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段落读给同学听。读的时候,除了要把课文读得流利外,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描述的画面。
(先同桌互读,并交流想像的画面,然后指名读。)
生:(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1:这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粉妆玉砌”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1:松树、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美丽动人。
生2:这是一个雪白的、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
(教师投影课文中“大雪整整一夜……”的语句,让同学们通过诵读加深对“粉妆玉砌”画面的理解。)
[“以读代讲”是读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把自已最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能使学生披衣入境,入境生情。]
师:有谁见过这么大的雪,给大家讲一讲。
生:我在冬天的时候去九寨沟旅游,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非常美。许多的小孩在搓雪球、堆雪人,特别有趣。
师:这位同学结合生活体验,讲述了迷人的雪景,让我们觉得雪景太美了。(板书:结合生活体验)
(多媒体演示美丽的北国雪景)
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生:觉得这场雪很美,是个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洁白,像白色的小天使从天而降,使人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多丰富啊!不仅能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又能借助录像来理解“粉妆玉砌”的含义。(板书:借助录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录像画面来理解词语“粉妆玉砌”的含义,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视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领悟词语的含义,进而体会课文的情境。]
(教师提议进行朗读比赛,读出雪的“美”。参赛者读的时候,其余同学当评委进行评议。)
(两位学生比赛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也试着读一读?
(生自信地朗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我读得不错,再努力一下会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生更有感情地朗读)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生齐:能!(生齐读)。
师:我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来跟老师比赛读。
(一生与教师比赛读,然后众“评委”进行评议。)
生:老师读“彩虹”读得太重,没能读出彩虹的美。
师:你真棒,你能读一下吗?
生:行!(生读)
师:我再来读一读(师读)。这回读得怎样呢?
(大部份学生认可教师的这种读法,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读得轻和读得重是对“美”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
(师生在配乐声中美读)
[以朗读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生生竞读、师生竞读、众人评判,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参与的新理念。有一些同学对老师的朗读提出意见,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以上的教学片段以学生的多读、品读、熟读代替以往教师繁琐多余的串讲和串问,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想像拍摄 一法多效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浮现雪后的美景。我知道,在你们的眼中雪景还有更美的画面。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的“摄影师”吧,以想像的方式“拍摄”课文里的画面,也可以延伸至课文之外,“拍摄”想像到的有关画面。下面请四人小组把学习卡拿出来,共同讨论。
(小组讨论,把所“拍摄”的想像画面写在学习卡上。)
师:谁来拿着“照片”(学习卡)说说?
生1:我们“拍摄”了三张照片,第一张是及时雪,第二张是……是根据课文里描写的“天上有一道彩虹,在随风摆动……”的情景来拍摄的。
生2:我们“拍摄”了四张“照片”。第一张是及时雪,是根据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情景拍的……第三张拍了雪中的快乐,是根据第五小节描写的情景拍的;第四张是美丽的雪,是根据第四小节描写的情景拍的。
师:你们“拍摄”的是课文描写的画面;有没有“拍摄”课文之外的画面的?
生3:有!我们“拍摄”的是小孩子在结冰的的湖面上滑冰的情景。
生4:我们“拍”的是下雪了,水管冻结冰了,老人拿着热毛巾敷在上面。
师:请你们继续“拍摄”所要拍的照片,把画面用一两句话写在学习卡上,看看哪个场景选得好,让我们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雪景。
[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拍摄”课文中的情景和课外的有关画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由小组的代表来描述所拍摄的“照片”。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描述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