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一、导入
(背景音乐为屠洪纲的《精忠报国》,营造氛围)豪迈动听的歌曲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满江红》的氛围中。
(投影歌词)“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师朗读或学生齐读《发现》(投影):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闻一多的这首诗,热情澎湃,抒发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在闻一多迸着血泪,呼唤祖国自强时,让我们把时光往前推800多年,也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而“怒发冲冠”,他是谁?(岳飞!)
二、新授
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展示图片)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抒怀。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摘要向学生介绍,以上学生介绍过了,就不重复了)
(岳飞事迹具见附后)
由此可见,岳飞不仅是武将,文采也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品读欣赏一下他的《满江红》。
2、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一下词的知识(词牌名,题目等)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你的第一感觉怎样?
(上阕稍慢,下阕稍快。或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
初步归纳:《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4)齐声吟诵
思考: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3、学习上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花白,换来白白的悲伤凄切。
(2)朗读赏析
A、请学生齐读
B、指名学生朗读,说说每句应该重读的地方,为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提问1:为什么愤怒?(用原文回答)
明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提问2: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风景自是宜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楼远眺,自有一番郁结在心头。
B、“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分析:重读“抬”,因为是动词以及“长啸”“激烈”,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要读得相对来说缓一点。“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分析:重读:“尘与土”“云和月”“三十”“八千”。请学生看一下注释,理解什么意思。
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又体现了任重道远、不可懈怠的自励之意。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引:虚怀若谷,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补充小故事二、九。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白”“莫”“空”,劝诫人要惜时。
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借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提问: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呢?
明确: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引: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
(以上每句分析完,都指导学生再齐声朗读,再个别读,或者师范读,以达到更好的朗读
训练的效果。下阙同。)
(3)小结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4)配乐齐读,让学生尝试背诵
4、学习下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熄灭!驾驶战车,冲破阻拦像踏破贺兰山的空缺。英雄的志气要像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3)朗读赏析
下阕写了三层意思: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
祖国的赤诚之心。
请找出相对应的诗句朗读分析
A、 请学生齐读
B、 请学生逐句说说朗读体验
C、 指导朗诵:这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语速稍快,要把急切的期望读出来。
(以下同)
D、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 重读“恨”。“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情感强烈。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转入第二层: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分析:重读“驾”,要读出自豪感和豪壮的气势;“踏破”读出必胜的信念。后两句要把恨、乐观读出来。
提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指导朗诵: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
C、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第三层: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指导朗诵:要读出必胜的信心,高亢的语调。
分析:重读:“待”“收拾”(“朝天阙”,学生可能读不好,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读)。收拾,平时我们用在哪儿?桌子,对,这里像收桌子一样,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4)小结
下阙节奏稍快有变动,其情感更为高亢激越,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从艺术上看,本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
3、师范读
4、让我们用这四个字结束今天的课。一起高呼:“还我河山”。
(《精忠报国》音乐响起)
四、拓展延伸(有时间课内做,没时间课外完成)
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籍,诸君细读《小重山》。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 请学生齐读,然后自由读,品一下此词与《满江红》有何不同。(风格上此为婉约)
2、 赏析: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壮怀激烈,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岳飞的抗金之志,不但受各奸臣的忌恨迫害,还受到其他将军如:张浚,刘光世等的阻挠,故岳飞有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叹。《小重山》就是抒写了这种心情,上半阙写忧深思远之情,下半阙“白首”2句,表面似乎情绪消极,实际上是壮志难酬的孤愤。“欲将”三句则用比兴含蓄的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一种凄怆情怀,甚为沉郁。
深秋寒夜,梦回沙场,蟋蟀不住的悲鸣惊破了这壮怀激烈的梦。醒来独徘徊,月色朦胧心寂寂。瑶琴声声,恨无知音,一腔心事难尽……通读全词,作者“还我河山”的血脉贲张的斗志,面对的却是“议和”声浪甚嚣尘上,寂寥憾恨的心境跃然纸上。梦再热烈,终究要醒来,将军白头,面对着惨淡的家国现实,谁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 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阕: 为国家杀敌的豪情
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还 我
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
下阕: 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 河 山
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或者:
还我河山
上阙:怒 → 莫等闲
下阙:耻未雪,恨灭? →踏破贺兰 餐肉饮血 —— 收拾山河 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