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
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三个板块以 “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
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你会想到哪些经典话语?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这么多词语凝成一个词,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发愤”。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写成了巨著《史记》(大屏幕出示)一生读
文中也有一段话,对《史记》进行了描述,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又有什么体会?(大屏幕出示)
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大屏幕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读
过渡:这部伟大的巨著,是司马迁倾其一生的心血,用生命谱写成的。认真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体现了司马迁的发愤?用心揣摩,写下自己的读书所得。再用心读一读这些语句,感受司马迁的发愤。
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1)学生谈体会(引导:“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2)随机补充资料: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
(3)学生再读这句话
(4)补充: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我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预设2: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司马迁如何选择?(大屏幕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学生谈理解
(2)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3)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
(4)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大屏幕出示)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师: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小结:自古雄才多磨难,在身心遭受如此打击之下,司马迁想到的不是自己苟且偷生,不是自己偷安于世,他面对灾难不屈,他想到的是:(生读上面一段话)
引导:你还能从文中其他地方也能看出司马迁的发愤吗?
预设3: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
学生谈理解
小结: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不已,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感叹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
预设4: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 。大屏幕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
(1)生读,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2)其实,在司马迁心中他也早已__________,他___ 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1.(出示文中图)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一盏孤灯伴着他,一捆捆竹简陪着他,在他的笔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跃然竹简。透过昏暗的灯光,我们仿佛看到:(出示)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 想象司马迁的心理、想象司马迁的行动,写一写。
2.交流、朗读:
这摇曳的灯光,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大屏幕出示,读)
这摇曳的灯光,是司马迁不屈的心啊,因为司马迁这样想……(大屏幕出示,读)
这摇曳的灯光,更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读)
3.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贝多芬……发愤是……
4.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大屏幕出示,生读)
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黄河文化的熏陶
英雄故事的激励 地理人文环境
父亲临终的嘱托
面对灾难的不屈 人物思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