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师说》的两种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分析

可以说两位老师上的都十分精彩。

比较分析《师说》的两种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谈谈刘老师的课。刘老师的这节课主要讲了《师说》的前两段。对于文言文会有很多人上成了古汉语课,光讲了文言文知识,这样上的文言文课是十分低效的,但听了刘老师的课,可以说这次的文言文上的非常有特色,而且让人听了很舒服,没有枯燥之感。既然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刘老师十分重视这篇文章的文化内涵,不仅有文言知识的讲解,还有对文章的文化内涵探讨,但要做到“文”、“言”一起抓不容易,这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首先是课前预习,其次就是课后的巩固,对知识的巩固不能孤立处理,应该要前后联系,这样印象深刻。再者,刘老师根据该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方法,找出论点和论证方法,探究文章的论证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是一篇千古名文,定会有它的理由,这篇文章饱含了韩愈的感情,他的论证力度还有语言的应用,有着韩愈独特的文风文脉,贯通其中,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是很有必要的。

刘老师十分重视朗读,并且多种形式并用,有集体读、默读、范读等等,朗读中注重指导,注重学生情感的饱满度,对于学生的朗读还会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评价方式多样,能结合句子的特点和情感,指出为何这样读,这样的朗读训练无非更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值得赞赏的是,刘老师的范读,可以说示范的很成功,句句含情,把韩愈的心情朗读出来了,读的淋漓尽致。

刘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也恰倒好处,一开始提出三句话来探讨第一段的论点,并积极请多个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要说说理由,注重“为什么”的思考,刘老师每一次的提问都会有对学生的引导和对问题的总结,每个问题都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承接自然,十分流畅,整节课下来有水到渠成之感。对于第二段的学习是亮点之处,让学生默读段落,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五个词语和一个典型的句子,并设置了一个心理默契的小游戏,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时侯课堂设置问题,容易出现课堂空放状态,这样放任学生自然收获不到效果,因此找到一个点,能让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有预设,预设是不着痕迹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握。课堂的最后,刘老师的这个提问“对于第二段,哪句话最让你震怒”提的很好,灵活,不失思考性,这也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体会,还有最后的“为韩愈的文章写一句话”,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这节课进行总结,还有的是对韩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感受,这无疑让整节课提高到了人文性的这一阶段,强调学生不仅要读其文,还要品其人,去体会文章内容,感受韩愈不顾流俗勇于批判的勇气。整节课来看,内容非常的丰富饱满,问题的设置恰倒好处,文本内容挖掘有深度,各环节连接紧密自然且流畅,刘老师授课风格亲切自然,语言幽默,语音抑扬顿挫,把文言文讲美了。

再来看周老师的课。整节课主要讲授了《师说》的第二自然段,课堂是由问题探讨贯穿始终,讨论了对比论证手法,从标点符号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得出“师”的内涵,到最后讲解完后给第二段写一段总结句。

课堂一开始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有明确这节课的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最主要的是把握关键句,关注语言点。首先周老师给学生给出示范句,指导学生扫清障碍。“是故圣益圣……其其皆出于此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语言点,从中挖掘重点。讲解到“句读之不知……吾未见其明也。”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强调重点,并对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语言点给予详细的讲解,这一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周老师十分重视翻译的明确性,虽然学生不能做到十分准确,但在翻译的时候,强调明确性,为何这么翻译,有自己的合理判断和理由,并不是不经思考的靠感觉走,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模糊的情况,受到了批评,当然学生在回答正确时,也受到了表扬。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的就是,根据标点符号的断句来讲解课文,这是对课文的深层次挖掘,这样的讲法才是真正的知其所以然,课文分析很细致,注意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这样内在联系,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看出的韩愈的良苦用心,不过这样的结论能让学生总结出来会更好。

从整堂课来看,周老师课文讲解非常详细,语言点分析的很清晰,从这也可看出周老师的扎实的功底,语气铿锵有力,语速不紧不慢,字正腔圆,虽是气场强大,吐字清晰,但这样的感觉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这节课,老师占的位置比较重,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展现,尤其是朗读部分,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气势不够,应该鼓励学生读出风貌,对于朗读的指导比较少,课堂的问题经过预设,文章也只是逐句展开讲解,也显得课堂比较生硬。

查看更多
【比较分析《师说》的两种教学设计思路】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897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