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目。(13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2分)
答案
【小题1】使……苦恼 通“增”,增加(各1分)
【小题1】略,扣住关键字,如“过”“入”“拂士”“出”等。(各2分)
【小题1】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1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1分)。
【小题1】必须进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事例1分,看法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苦”在此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痛苦”。(2)“曾”在此为“通假字”,意思为“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意思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恒是总是的意思,过是犯过错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翻译(2)句时,注意“入是在国内的意思,则是如果的意思,拂是辅佐的意思,出是在国外的意思,恒是总是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流畅性、完整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经历了苦难---辉煌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要想成大业,必须要经历磨练。所以,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主要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同时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的能力。
点评: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1)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解答此题时,作用分析一定要全面具体。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大多与居安忘危、堕落丧志、贪淫奢靡有关。秦王嬴政,叱咤风云,统一中国,自号“始皇帝”,幻想帝业永传,但不出两代,他的儿子胡亥就沉湎安乐,昏庸透顶,失信于民,使“千古一帝”留下的政权毁于一旦。隋王朝也只是维持了两朝,便朝政腐败、“奢华无度”而迅速垮台。而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业绩,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当然,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他们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唐太宗这种居安思危、严谨临政的精神,确实显示出难得的清醒和深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观点谈阅读感受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观点,然后根据观点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阅读感受。如本文的观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据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联系历史长河中的例子来谈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