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教案设计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

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

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

[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

[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

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

[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

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

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

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

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

[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

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

[投影:箭穿双心。

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

[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

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

[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

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

[投影:满天繁星。

师:这是最后一张,谁来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诗是天上的繁星。

师:很灿烂。

师: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理解得不错。但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有这样大的把握,为什么不喜欢读诗?

生:读不懂。

师:读不懂——那为什么不写诗呢?

生:不会写。

师:读不懂,不会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我看是对诗歌特征把握不够。诗歌不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炼。

[投影: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提炼。

师:请男同学朗读讲义上的第一段文字,女同学读第二段。

男:(读)哦,停电了,第二次停电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冲回家了,可我们班却把中秋节留下来的蜡烛点了起来。大家有的继续看书、做作业,有的两三个人围棋来讨论问题。在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情趣。

女:(读)漫漫长夜,人影彷徨。幽幽烛光,装饰安详。看那无声的世界,此刻不再辉煌。而仅有一处充满热情的地方,闪亮,闪亮……师:这两段文字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题目都叫《停电的夜》。请大家看一下,哪一段是诗,哪一段不是?

生:第二段是诗。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一段相对比较平,所以我觉得第二段文字是诗。

师: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段文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字数相对较少。好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表现力,这是一个角度。有没有谁能从其它角度来谈谈?

生:第二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请朗读相关诗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不错,请坐。有没有其它感想了?

生:第二段更富有想象力。

师:何以见得?

生:从一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闪亮,闪亮……”这句,给人无限遐想。

师:很好,请坐。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诗歌的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投影演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我们可以用这三条来衡量。由此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一场足球赛——中国队对韩国队。汪洋请你说说结果——汪洋是我们班的超级球迷。(生大笑)

汪:1比1踢平。

师:请你就这场比赛完成一篇口头百字文。

生:昨夜,一个黑色的星期五,中国队对韩国队生死决战,一个角球,把中国队逼进了死胡同,中国队痛失出线机会,中国球迷心在泣血……

师:已经比较有感情色彩了。只要语言再精炼一点儿就是一首诗了。我昨晚也难以入睡,今早起床后写了一首诗。开始写了四行,来到学校后,舍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男生昨晚讲话扣一分,于是我又写了两行。

[投影自己写的诗]师:姚成,请你读一下。

姚:(大声朗读。朗读时,底下不时传来笑声)

昨夜

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

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

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

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

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

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

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

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请坐。大家体味一下,我表达的感情除了悲愤、悲痛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最后一小节好像有点特别。

师:大家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

生:“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正等着我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有没有读出点儿味道了?

生:下个礼拜要期中考试了。

师:期中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都是球员。下面请男同学齐声把这首诗读一遍。

[男生齐读。

师:相信现在大家对诗歌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汪洋同学下次能用诗歌的形式完成这篇口头作文。同时也希望其它喜欢诗歌的男同学能用诗歌表达你们的情感。

师:以上讲了什么是诗歌。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值得咀嚼呢?肯定不是。上面我那首即兴之作就未必是好诗。要读就要读好诗。那么怎样来评判一首诗的优劣呢?实际上还是上面三点。(投影诗的三项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首诗《我不知道——致宝岛》、《静夜思——致宝岛》。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首。

男:(大声朗读)

我不知道

——致宝岛

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害人的风暴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惊涛有暗礁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见着龙飘飘

也不知道是否能会着琼瑶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去阿里山登高

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日月潭洗澡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师:第二首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

女:(朗读)

静夜思

——致宝岛

便有三百六十五只酒杯

站成今夜

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八仙桌上

斟上十一亿思念

祭月

便有婀娜的浣纱女入梦

在你忆旧的心湖浣洗

那一片有一片

故乡的云

(母亲的泪痕

在那片片云上

盛开了四季)

便有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开出《山海经·精卫》

西飞

便有西山的苦楝

一枚青果一枚青果地流泪

泪水苍翠了

种啥长啥的土地

便有

那四十岁的海峡

正寝

在今夜

[生自发鼓掌。

师:两位读得都不错,很有感情。现在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首诗好?为什么?

生:第二首。

师:说说理由。

[生讨论。

师:谁来讲讲看?

生:我觉得《静夜思》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比较深沉。

师:诗歌要有强烈的感情。——第一首诗感情也很深沉啊,尤其是“反正”一词,表明态度很坚决的样子。

生:可是第二首诗表达得更加委婉。

师:也就是说强烈的感情不一定要外露,可以藏在内里,像火山一样,不到爆发的时候就不爆发。——你能从感情方面着手非常好。——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第二首的语言非常优美。

师:举个例子。

[生朗读相关诗句。

师:这些语言较富有表现力,相对来说,第一首诗的语言就较普通,缺少表现力,有些语言甚至缺少美感。这就是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都是我写的(生大笑),第一首诗高中时候写的,第二首是大学时候写的。可见,同一个题材,写成一首坏诗还是好诗,最关键的在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首诗。

[师放录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戈弋配乐朗诵。

小木桥的心事

——致宝岛(朗诵诗)

在波涛宽阔的海洋

你是一条踯蹰的小船

顶着风浪

在巍峨庄丽的山岗

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向着远方

看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惆怅

东流入海浩浩荡荡

听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呼唤

拍岸惊梦声声高亢

你是看见了的

要不,你的眼睛

怎会有热泪流淌

你是听见了的

要不,你的嘴唇

怎会哆嗦着

想说,又说不出的模样

若不是隔着海峡

你准能比划到我

那份山海难比的思量

若不是隔着海峡

我准能触摸到你

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这就是海峡吗

此刻她是多么温顺

没有惊涛没有骇浪

这就是海峡么

此刻她是如此安分

托着日出托着希望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风浪

推动一次注定要回首的

远航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波涛

叠起一列注定要崩溃的

高墙

五十年

那么短暂又那么漫长

五十年

那么艰苦又那么辉煌

改革进取,南方的甘蔗林

立起高楼追彩云

对外开放,北方的青纱帐

长的不再只是红高梁

高山作证,大海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今天的

灿烂辉煌

蓝天作证,白云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

富足安康

门前那棵老槐树

恨不能开口说话

今日得欢畅

今日得欢畅

可是谁

在槐树下手搭凉蓬

可是谁

在家门口翘首远望

是那千星万点的小河么

含羞带颦望着你

像当年那样

被她丰盈的乳汁喂养

是那千肠百结的小路么

苦思冥想盼着你

像当年那样

把她曲折的心曲唱响

不,不是小河

小河把情感积蓄

汇入大江

不,不是小路

小路把思念延长

伸向远方

那是故乡的小木桥啊

搭在岁月的河床上

岁月的河床上

夜夜有泪水在流淌

小木桥的小事

一夜夜,一年年在疯长

他指望有朝一日能长大

好让他横跨在海峡上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师:刚才这首《小木桥的心事》也是同一个题材。还是我写的,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诗活动中获了奖。——一个题材还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主题也是致宝岛。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配上音乐。

[生读,师配乐。

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

只有中国才有这样大这样明这样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中国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中国人在望月,今夜

中国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中国

今夜中国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两岸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中国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轮,地下有火车

中国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两岸,梦醒秦娥伤别

中国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中国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中国,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中国叫做团圆

今夜中国推开所有的窗,啊!中秋节

[掌声自发响起。

师:很有感情。——大家一定能够感到,这首诗又远在前诗,也就是我诗之上。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月华诗魂交融在了一起。那平平仄仄地鸣唱余于韦编竹简、线装诗卷的蟋蟀,那曾醉到无数迁客骚人的菊花、桂花酒浆,以及羌笛、阳关、烽火台的随意组合,同样也使诗歌显得旷远、深邃、沉重。

师:诗美不美?

声:(齐答)美!

师:现在愿意读诗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谁愿意尝试写诗的?

[有一大半儿学生举手。

师:这回人不少。好,下一节课我们就用自己写的诗歌再来上一堂课——亲近诗歌。

[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附记

这是我在1999年执教的一堂展示课。上课的班级是我接教一个多月的高一7班。

是陈钟梁先生的一席话触动了我。他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语文教师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而要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开拓。

我觉得我有义务带领学生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诚如英国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兹里特在他的《时代精神》一书中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

诗是什么?我想起每个教师的一个考题。一位美国教师给高中学生出了一道试题,问“诗是什么”。题目也许算不上新鲜,但答题的要求却极为有趣——这就是,必须先把一张白纸剪裁或折叠成某一特定样式后再发表看法。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将纸剪成两个“心”形,并解释说,诗必须由作者的心通往读者的心;有的将纸叠成螺旋形,并解释说,诗是心情的螺旋形的上升;有的索性将白纸剪碎,然后说,诗是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的;更有的将白纸原封不动地送回,说,什么是诗只能由写在上面的东西自己来解释……

我在课前也让学生做这道题目,不过回答问题的要求有变:画一幅画来说明,并找一首诗来佐证。

然后就是上面一堂课的实录。

课后,市教研员颇具创意的把上课学生留下来,让他们用书面形式评课评教。以下是学生所评:

刘蕾:以往上公开课,老师准备了又准备,关照了又关照,有时甚至把内容先彩排一下,结果课上毫无新鲜感,表面看似生动,实则乏味不堪,而我们班这节语文课截然不同,开课前两天袁老师让我们用一幅画、一首诗表达出“诗是什么”,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要我们准备。

周萍:倘在今日之前,你问我:“诗为何物?”就像在问一个啼哭的婴儿:“你在想什么?”我的潜意识里可能有诗的影子,可是我却无法用我的言语去论诗,体会诗。因为我根本无法去辨别何为诗,拿到诗,我也无法去深味,那诗里是所蕴含的哲理、感情是我无法触及的。但是,今日之后,有所不同了。……当我闭上眼睛聆听《小木桥的心事》时,我的心随着那句句诗上下跳动,感情随着小木桥的心事跌宕起伏,那字字敲击着我的心扉,我仿佛化作小桥,屹立在小河上,我是多么企盼长大,去迎接我们宝岛。……经过这节课,激起我对诗更多的遐想,我的心底泛起涟,我的不安分细胞开始骚动,我想读诗更想创作诗。

陆晓春:对于读诗,我一向意兴索然,对于写诗,我更自叹没有诗人们的那份才情,然而,在今天上午听了袁卫星老师的阅读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与诗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了,甚至萌发了一种创作的冲动。……让不了解诗的人了解诗,让不喜欢诗的人喜欢诗,我想,这正是这堂课的成功之所在。

陈涛:诗被人称作“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月下玫瑰”,而今揭开了诗的面纱,感觉却是如此和心灵接近。我真的爱上诗了。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涌着一股冲动,一股读诗、品诗、写诗的冲动。真是难以想像,40分钟前,我还对诗不感兴趣,而40分钟后,我就成了一位诗的热衷者。袁老师真的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123456

李香晴: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写诗的冲动,并且写了一首不成功的小诗。

窗外

窗外

一片孤叶

悠悠地

飘落地上

静静无语

人踏过

孤叶

碎了

默默无言

生命被毁的声音

在耳边

作响

深深凝思

蓦然抬头

碎叶已随风飘起

去向新的天堂

查晓卉:下课后,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可见,这节课在内容上是相当成功的。附诗两首。

伤害

抬头

看见灯光

箭一般穿透心房

难道

光明与伤害是同窗

最好

无光

只请

留下淌血的地方

黑暗

心灵最后的殿堂

不愿

最后一刻

陨落

那只翠鸟

划过

沉寂了千百年的心湖

滴落在

深沉的湖面

震撼

心岸

于是

千百年的大堤

就在这一瞬

崩溃

查看更多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站论坛稿)】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8849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