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题

教学分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呵责(hē)(jī)粉齑戕害(qiāng)户(yǒu)牖

B.脖颈(gěng)攻讦(jié)数落(shǔ)(yān)没湮

C.悖逆(bèi)蹙缩(cù)谥号(shì)阴翳(yì)

D.罡风(gāng)愧(zuò)怍瞋目(chēng)鬈发(quán)

2.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中俄两国人民应该戮力同心,携手前进。

B.再好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人才去继承,去发扬,仍将是明日黄花的空想。

C.散文的结构灵活多变,既可以精致严谨,又可以纵横捭阖,任意挥洒。

D.近年来,该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平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

3.日前,某高中的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深入医院进行调查,请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个调查结论。(不超过40字)(4分)

一组是在妇产科病房进行的,调查一个人刚来到人世间,他的成长最需要什么。他们把随机选出的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抱起来抚摩三遍,每次10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摩。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

另一组是在临危病房进行的,调查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他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结果没有人说“要是我多赚10万块就好了”“要是我多升一级官就好了”,几乎所有人都说“没能好好照顾我的妈妈”“没能好好照顾我的孩子”。

两组调查说明:

4.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以“台湾,回来吧”为主题,另拟一条手机短信。要求内容恰当,意义深刻,不超过70字。(5分)

短信示例:也许世俗的线注定要牵扯那向往飞翔的纸鸢,也许冰冷的缰绳紧紧羁绊着渴望奔驰的心灵,但千万颗跳动的心在共同期盼你的归来。台湾,回来吧!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叔孙通者,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后降汉。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前:上前

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计

C.公所事者且十主事:侍奉

D.若真鄙儒也鄙:卑鄙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叔孙通“知时变”的一组是()(3分)

①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②诸生言皆非也③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④鲁有两生不肯行⑤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孙通在秦二世就陈胜之事问诸儒生时能“知时变”,一反诸儒生之看法,使二世由怒转喜。

B.凡是说陈胜是造反的,二世就命御史把他们交付下面官吏治罪;凡是说是盗贼的,就免了他们的职务。

C.叔孙通看到汉的朝仪太复杂了,就请求高帝让他征聘鲁地的儒生和自己的学生共同制订简单易行的朝仪。

D.叔孙通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人不肯应征,这两人认为叔孙通的做法不合古道,制订朝仪礼乐为时尚早。

8.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4分)

译文:

(2)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3分)

译文:

(3)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寒垣①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上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词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5分)

答:

(2)下阕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5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鸿门宴》)

(6),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白得无比的黑

彭一田

江南雨歇的午后,空气中散布着蒙蒙的烟雾。我喜欢从那种烟雾下走过,撑一把纸伞,走在城市的长廊下。

在一些橱窗里,镶着些书法和国画。一个橱窗一个橱窗地看过去,看到最后一幅《瓦房部落》。这幅画非常大,但我却看不出什么,那上面稀疏的淡墨痕迹,毫无规则地散布着,实际上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画。

看了很久,看不出什么意味,我就离开了。走到街对面的走廊上,无意中转过头来,奇迹出现了,就是那幅《瓦房部落》,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庞大的瓦房群,黑压压地一大片,坐落在山水间。我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良苦。这一定是个身处异乡或漂泊海外的游子,利用了视觉上远近差异完成的这幅画,表明他心目中的故乡,多少年了,都坐落在依稀的记忆中。记忆中,故乡的瓦房黑得无比清晰。倘若某一天让他突然靠近故乡,故乡的印象就成为一片不知所措的空白。

一百年前,美国社会学家明恩溥写了一部《中国乡村生活》。他从乡村生活入手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是基于他认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缩影的观点。他对于中国的友好,不仅仅表现在这部较为真实可靠的中国社会调查,曾受到了鲁迅等人的称道,更在于他是最早建议总统退还庚子赔款的美同人。《中国乡村生活》基本反映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全部,从乡村结构到乡村文化。我比较喜欢读关于乡村结构的那部分文字,在我看来,一百多年了,中国乡村结构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的一个标志,就在于瓦房部落依旧存在。

在八十年代,或稍后点的时间河流中,中国乡村建筑结构的巨变,是靠挨近了公路边上或平原地带的水泥建筑群的崛起。这种崛起,打破了乡村建筑结构的现状,带来酷似城镇的模样。实际上这些乡村正走在城市化的演变过程中。而真正的乡村依旧很少变化,反映在经济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同样表现在乡村建筑的结构上面,一部分城市化,另一部分更趋向瓦房或草房的破败。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穿越中国许多无名的河流,看到水边山坳间的—些乡村格局,破败的瓦房群和零落的老人、孩童、牛羊鸡。很遗憾,明恩溥的著作中关于瓦房的描绘,是一片空白。我不明白这样一个观察细致的社会学家为什么要留下这片空白,让后人提出他是否对某些方面过分忽视。

我想过,瓦房群落在中国存在那么长的历史,大都在南方雨量较多的地方。而明恩溥在中国生活的五十年,基本上是在中国的北方。瓦房不是中国北方乡村的特色。所以,他才忽略不计。

中国太大了。在地图上看到的鸡形版图,那上面决不会标出乡村的名称,而实际上没有标出名称的村落的面积,是城市的数倍。但,我们只能看见城市。城市是重要的。

面对地图,有时我会很感动。中国农民就走动在这些看不见的空白里,虽然有些空白是河流、山脉、平原、高原、沙漠,但那些地方是只有农民才会经常走动的,实际上是乡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曾经到过一个至今依然未通电的村落,还到了附近一个通了电却因缴不起电费而依旧点煤油灯的村落。村里的青壮年都走了,满山坳几十座瓦房,让几个日暮的老人长驻。想象偏僻乡村夜晚的黑瓦房群,月光泻进屋内的苍白与空落,月光中微微扬起的尘埃,有着千年风雨的世故,月光与黑瓦对话的黑白世界。

(选自《西湖》)

11.文章写到了一幅名为《瓦房部落》的国画,作者描写这幅画有什么用意?(6分)

答:

12.围绕“美国社会学家明恩溥写了一部《中国乡村生活》”,作者发表了哪些看法?请分点作概括。(6分)

答:

13.文章标题新颖醒目,给人一种沉重感,“白得无比的黑”所蕴涵的深刻含意是什么?(5分)

答:

14.读过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关注。文章反映出来的农村问题有哪些?(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小悲欢”并非“大世界”

仲呈祥

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起了强烈反响,是之者非之者皆有之。我观罢《蜗居》,直感它贴近民生,真实生动;但深长思之,又觉得似有所失。它令我自然想起不久前到四川出差时赴李庄参观,见着的真正的“蜗居”。

那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高校内迁大西南,同济大学窘于经费,难觅接纳之地。这时,几位有文化眼光的李庄的开明志士联名发去电报,表示“所需经费,李庄负责”。而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这座蜀中小镇,腾出祠堂、大院、房屋,迎来了同济大学,自此前所未有地沐浴着一批教授、学者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随同济大学来到李庄的教授、学者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我专门穿过乡间小路拜谒了这对伉俪宁静简朴的月亮湾故居。在此,夫妇俩开创“中国营造学社”,招收几位学徒,以惊人的毅力和学术操守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地编著出了享誉学界的《中国建筑史》。这几位学徒中,至今健在的,有以85岁高龄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罗哲文。其时,罗仅16岁,被分配居住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里,小屋正中还立着一根直径一尺有余的柱子。我身历这“蜗居”,感慨万端:这里不仅放不下一张床,也搁不下一张像样的书桌。然而就是从这“蜗居”中,走出了一代古建筑学的大家!支撑他们的是理想信仰、爱国情怀和学术追求。再看两性间的情感交流。那时,林徽因正患肺疾,卧病在床。梁、林所住虽非“蜗居”,但也不过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阴暗小屋。梁思成既要在主编著述中精心培育罗哲文们,又要无微不至地关照爱妻。尤为感人的是,众所周知,哲学家金岳霖也热恋过林徽因,并因此终身不娶。他亦居月亮湾小院,目睹梁、林真挚的情感生活和丰厚的学术成果,衷心祝福,热情关怀,竟于哲学研究之余,在院中亲自养起一群母鸡,按时把新鲜鸡蛋送去给林徽因滋补病体……

也许有人会质疑:时代不同了,经济发展了,怎能拿当年在极端困苦条件下的梁、林、金、罗的精神境界、学术操守和道德修养,来要求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海萍、海藻和宋思明们?是的,《蜗居》是贴近民生的,现实生活中确有海萍、海藻和宋思明们存在。《蜗居》的真正价值,恐怕正在于引出健康的争鸣和科学的评论,引领人们对这种现实存在作反思、起警觉。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不是让人们去效法海萍、海藻和宋思明们,而要引领人们通过鉴评《蜗居》,从海萍、海藻和宋思明们的人生境遇中感悟经验教训。这里,艺术作品倘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生活和人物的“真实”层面的客观呈现,那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理想信仰对这种“真实”注入有力度的审美评判和艺术表现。唯有如此,才能“既反映人民精神,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否则,难免会导引人们总是在“蜗居”里“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小悲欢当大世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忘却了改革开放大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这并非大话,而是当年身处“蜗居”的梁思成、林徽因和罗哲文等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呼吁在荧屏上进一步精心塑造好海萍之类艺术形象的同时,还是要更多塑造像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罗哲文这样的有理想信仰、讲学术抱负、重人格操守的艺术形象,以引领激励人们自觉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选自《文汇报》)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蜗居》贴近民生,真实生动,这可能是它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原因。

B.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二人之力,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地编著出了享誉学界的《中国建筑史》。

C.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的罗哲文,是从“蜗居”中走出的古建筑学大家。

D.哲学家金岳霖曾在月亮湾小院中亲自养起一群母鸡,按时把新鲜鸡蛋送给林徽因滋补病体。

15.作者为什么认为“艺术作品倘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生活和人物的‘真实’层面的客观呈现,那是不够的”?(6分)

答:

16.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罗哲文与《蜗居》中的海萍、海藻们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依据原文,分点概括。(6分)

答: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7.学者梁漱溟认为,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请以“修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麻:苎麻。②渐:浸。③滫:脏水、臭水。

19.荀子是什么时期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答:

20.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1.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吟诗者是林黛玉。

B.《左传》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表现为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C.沈从文的《边城》充分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

D.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在并不太长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论、史著等大量文学遗产。

E.《欧也妮·葛朗台》从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充分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并以欧也妮的“德行”和普遍存在的“恶癖”相对照,以寄托理想。

22.简答题。(10分)

(1)在小说《边城》中,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是怎样追求翠翠的?结果如何?(5分)

答:

(2)贾宝玉、林黛玉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照应了《红楼梦》中的哪则传说?请简述这一传说。(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文化展开在一个较之前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3.从材料看,唐诗繁荣的具体原因有哪些?(6分)

答:

24.结合你读过的唐诗名句,在横线上补入恰当的句子,说明“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这一观点。(9分)

答:

《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题》

一、1.D(“瞋”应读“chēn”)2.A(B项“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C项“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D项“毁家纾难”指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3.示例:人一来到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惜许多人在即将告别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4.示例:漫漫长路改变不了夸父追日的决心;茫茫大海摧残不了精卫填海的意志;浅浅海峡只能平添浓浓的乡愁,却无法动摇我们统一的信念。台湾,回来吧!

二、5.D(鄙:见识短浅)6.B(见“作色”而否定诸儒,见“妄呼”而说上制仪,都是“知时变”,其余不是。句①是“谀”二世,句④是陈述“不知时变”者的情况,句⑤是“不知时变”者的理论)7.C(不是汉的朝仪太复杂了)8.(1)几年后,陈胜在崤山以东揭竿而起,使者把(这个情况)禀告给(秦二世)。(2)叔孙通说:“诸位不知道啊,我差点不能从虎口脱身!”(3)礼是要依照时世的变迁、人情的异样制订他们的礼节文饰的。

三、9.(1)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情感寄托物是归鸿。(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寂静,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

四、10.(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5)大礼不辞小让(6)臣心一片磁针石

五、11.(1)照应题目,这幅画近看是一张白纸,远看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所以作者说“白得无比的黑”。(2)起过渡作用,由这幅画过渡到下文写乡村结构的问题,为探讨中国农村的现状作铺垫。12.(1)《中国乡村生活》基本反映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全部。(2)明恩溥著作中关于瓦房的描绘是一片空白,这让人遗憾。(3)明恩溥在中国生活的五十年,基本上是在中国的北方,瓦房不是北方乡村的特色,所以他才忽略不计。13.文章以此为题有两层含义,可谓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国画《瓦房部落》的结构技巧和视觉效果;实际上是指中国的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国的农业经济还很不发达,中国的农民还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14.(1)中国乡村结构多年来没有发生本质变化。(2)八十年代及其稍后,农村建筑结构发生巨变,但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而且带来了农村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3)人们往往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占中国绝对面积的农村,中国农村的落后现状不大引人关注。(意思对即可)

六、15.B(错在“凭二人之力”,相关原文为“招收几位学徒”“梁思成既要在主编著述中精心培育罗哲文们”)16.(1)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生活和人物的“真实”层面的客观呈现,难免会导引人们“拿小悲欢当大世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忘却了改革开放大时代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2)我们还需要用理想信仰对这种“真实”注入有力度的审美评判和艺术表现,如此才能“既反映人民精神,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17.(1)虽然都身处“蜗居”,但梁、林、金和罗的生活条件更为艰苦。(2)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罗哲文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学术操守和道德修养(或“卓绝的理想信仰、爱国情怀和学术追求”),而海萍、海藻们只是在“蜗居”里“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

七、18.提示:人生不过就是提醒自己反复做一个动作:清零。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负重。路越走越长,心越走越静,时刻谦卑,时刻低眉,时时刻刻心里有敬畏。只有这样,才能修炼成功,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语文附加题

一、19.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20.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1.示例: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22.BE(B项,应为“《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E项,应为“法国”)23.(1)示例:兄弟俩都喜欢上了翠翠,他们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后来船出了事,天保淹死了。傩送因哥哥的死悲痛难耐,驾船出走。翠翠只好苦苦等待他的归来。(2)示例:照应了“木石前盟”的传说。“无材补天”的顽石(即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在投胎入世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成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意思对即可)

三、24.(1)唐统一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相融合,各民族间文化交流、融合。(2)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3)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25.示例:“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叔孙通,秦时因擅长文学被征召,做了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殽山以东揭竿而起,使者禀告上来,秦二世便召各博士儒生询问说:“那批楚人戍卒攻击蕲县占领陈地,各位对此看法如何?”三十多位博士儒生均向前说道:“为人臣子,不可以率领兵众,一旦拥有兵众就是造反,对他们只能处死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紧派兵去歼灭陈胜这批人。”二世听后大怒,脸色都变了。叔孙通马上向前说:“他们都说的不对。现在天下统一了,废了郡县,毁了兵器,告示天下太平不再使用兵器。况且上有英明的君王领导,下有健全的法令凭藉,人人都奉公守职,四方都来归附,哪里有胆敢造反的人!”二世高兴地说:“对极了!”又遍问每一位儒生的意见,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于是二世命令御史按照各位儒生说是造反的交付下面官吏治罪,因为这不是他们应该说的话,其他说是盗贼的全都免了他们的职务。就赏赐给叔孙通布帛二十匹,衣服一套。叔孙通不久离开宫殿,返回宿舍,众儒生道:“你怎么这样曲意奉承皇上呢?”叔孙通说:“诸位不知道啊,我差点不能从虎口脱身!”于是开始逃亡,后来投降了汉高祖。汉高祖五年,天下已经统一,汉高祖便将秦朝那些苛细的仪式法令全部废除,改为简单易行的。在朝廷,那些大臣喝了酒便争论功劳,喝醉了便大喊大叫,拔剑乱砍庭柱,弄得高祖非常烦恼。叔孙通了解汉高祖对这些人越来越感到厌恶,便对他说:“那些儒生很难与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希望去征聘鲁地的那些儒生,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来制订朝规礼仪。”汉高祖说:“将来实行起来,会不会有不好办的地方?”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也不尽一样。礼是要依照时世的变迁、人情的异样制订他们的礼节文饰的。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让人分辨异同,使得不相重复。臣想采用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作为参考来制成我们的朝规礼仪。”皇上说:“可以试试看,不过要让它容易些,估计我能够做到你才制订。”于是叔孙通派人去征得鲁地的儒生三十余人。鲁地有两位儒生不肯应聘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快有十位了,都是你会当面巴结奉迎才得到亲贵的。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埋葬,伤的还没康复,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的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也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能跟你去。”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不通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

文言文参考译文

蓬蒿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黑色了。兰槐的根是一种香草,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戴它。这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接近读书人,这是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啊。

查看更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题】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876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