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听了本镇十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我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灵活多样,训练比较到位,但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上不够到位,致使教学上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得教学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到点子上,也就训练不到根本上。
举一课堂片段为例:人教版第五册《语文园地五》中的读读认认的题目,执教教师在引读,自读,开火车读之后即进行抄写训练,是就教材而教教材。造成这种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上没有到位,这道题目的编排目的是先由一个熟字(或称部首)加上偏旁组成一个熟字,再更换偏旁组成一个生疏的字。这是告诉学生一般的常用的构字方式,并运用这种构字方式去丰富识字量,扩展识字范围,为阅读作识字储备。因为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在教学时就显得质地单薄,容量不够。
教师应该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进行:
一、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二、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三、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只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才能真情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所谓“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一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实在是利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