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上面那一段苏州话,用汉字写下来,你虽然不是吴语区的人,也能懂个十之八九。可要是让一个苏州人说给你听,管保你懂不了三成。撇开语调不谈,单就字音来比较,我们可以指出汉语方言中间主要有哪些分歧。汉语字音是由声、韵、调三个成分构成的,这三方面都有一些影响面比较大的分歧点。但是在谈到这些特点以前,得先知道音类分合和音值异同的区别。最好拿声调来做例子。普通话只有四声,苏州话却有七声,这里显然有调类分合的问题。可是同是阳平声的字(如“前”、“年”),普通话是高升调,苏州话是低升调,听起来不一样,这只是调值不同,不关调类的事。再举个韵母的例子。比如萧豪韵的字,在普通话里是一个韵(ao,iao),在吴语区方言里也都是一个韵,可是这个韵母的音在这些方言里不一致,其中也很少是跟普通话相同的;这只是音值的问题,不是音类的问题。我们要谈的语音分歧是音类上的,不是音值上的。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分歧。有一点需要先在这里交代一下:这里指出来的某某方言区有某某特点,都是就大势而论,常常有部分方言是例外。
(1)有没有浊声母。这里说的浊声母指带声的塞音、塞擦音、擦音,不包括鼻音和边音。汉语方言里只有吴语和一部分湘语有浊声母,在这些方言里,举例来说,“停”和“定”是一个浊声母,跟“听”的声母不同,跟“订”的声母也不同。这种浊声母在各地方言里变化的情况如下(用dh代表上面说的那个浊声母):
(2)在-i和-ü 前边分不分z-,c-,s-和j-,q-,x-(或g-,k-,h-),例如“酒、秋、想”等字和“九、邱、响”等字是否声母相同。[①]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少数北方话(20%),少数湘语,少数赣语有分别。多数北方话(80%),多数湘语,多数赣语无分别。
(3)分不分z-,c-,s-和zh-,ch,sh-,例如“资、雌、丝”等字和“知、痴、诗”等字是否声母相同。多数北方话(华北、西北的大多数,西南、江淮的少数),湘语,一部分赣语,一部分客家话分两套声母,但是字的归类不完全相同,有些字在某些方言里是zh-,ch-,sh-,在另一些方言里是z-,c-,s-。闽语,粤语,吴语,一部分赣语,一部分客家话,少数北方话(西南、江淮的多数)只有一套声母,发音绝大多数是z-,c-,s-。
(4)分不分n-和l-,例如(一)“脑、难”和“老、兰”是否声母相同,(二)“泥、年”和“犁、连”是否声母相同。
(一)(二)都分 粤,客,吴,北多数
(一)不分,(二)分 湘,赣,北(西北少数,西南少数)
(一)(二)都不分 北(西南多数,江淮多数)
闽语分n-和l-,但是字的归类跟上面第一类方言不完全一致,闽北话比较接近,闽南话很多字由n-变成l-。
(5)n-,ng-和零声母的分合。可以把有关的字分四类来看。
(一)“碍、爱、耐”是否声母相同。
碍ng- ≠ 爱O- ≠ 耐n- 闽,粤,客,吴
碍ng- =爱ng- ≠ 耐n- 赣,湘部分,北部分
碍O- =爱O- ≠ 耐n- 湘部分,北部分
碍n- =爱n- = 耐n- 北少数
(二)“牛”和“扭”是否声母相同。
牛ng- ≠ 扭n- 粤
牛ng-/g- ≠ 扭n-/l- 闽
牛n-/gn- = 扭n-/gn- 其余
(三)“误”和“恶”(可恶)是否声母相同。
误ng- ≠ 恶O- 闽,粤,客,吴,湘部分
误O- =恶O- 北,赣,湘部分
(四)“遇”和“裕”是否声母相同。
遇ng-/gn- ≠ 裕O- 闽,客,吴,湘部分
遇O- =裕O- 北,粤,赣,湘部分
(6)分不分-m,-n,-ng,例如“侵、亲、清”是否韵尾相同,“沉、陈、程”是否韵尾相同。
侵-m≠亲-n≠清-ng 粤,闽南
侵-n=亲-n≠清-ng 北(华北,西北部分)
侵-m≠亲-n=清-n 客
侵=亲=清(皆-n/-ng) 吴,湘,赣,闽北,北(江淮,西南,西北部分)
客家话的-m韵尾只保存在一部分字里,另一部分字已经变成-n。
(7)有没有韵母和介母ü 。有些方言没有ü 这个音,有些方言用到ü 音的字数比别的方言少。这些方言一般是用i去代 ,造成“吕、李”同音,“需、西”同音,“宣、先”同音,在一定条件下也用u代 ,造成“宣、酸”同音,“云、魂”同音,“君、昆”同音。各地方言比较,华北北方话有ü 音的字最多,西北、西南、江淮北方话都有些方言减少一部分字,甚至完全没有ü 音(如南京话、昆明话)。北方话之外,在ü 音字的多寡上,赣语很接近华北,其次是粤语,又其次是吴语,湘语,闽北话。客家话和闽南话完全没有ü 音,粤语等也有个别方言完全没有ü 音。
(8)有没有入声。北方话之外的方言都有入声,北方话也有一部分方言有入声。有入声的方言,入声的发音分三类:(一)粤语,赣语,客家话、闽南话,分别-b,-d,-g三种塞音韵尾;(二)吴语,闽北话,某些北方话(主要是江淮话),没有这种分别,只有一个喉塞音;(三)湘语,某些北方话(主要是少数西南话),没有特殊韵尾,只是自成一种声调。没有入声的方言,对于古代入声字的处理可以分两类:(一)全部并入另一声调(多为阳平),大多数西南方言属于这一类。(二)分别转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或其中的两声、三声,大多数华北和西北方言属于这一类。
别的分歧还有不少,但是有的影响面较小,有的情况复杂,不容易简单说明,这里都不说了。
[①]一般所说尖音和团音的分别,专指zi,zü 等音和ji,j 等音的分别,不涉及gi,gü
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