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
这是一个既常见又普通的作文题,是典型的写人的记叙文。母亲是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无话不说,有的人把母亲当作自己的良师,有的人把母亲当作自己的益友,有的人当拥有母爱时不以为然,有的人当失去母爱后才真正感到母爱的可贵。
写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很多话不知从哪儿说,说多少、这就是选材问题。受题目中的“我”的限制。所选材料既要能表现母亲所共有的特点,更要有别于他人母亲的特别之处,这就叫典型。
【构思】
精心构思达到的目的是“新颖”,材料选得典型,就能出新意。写法上可以采取通过三两件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人品精神,或对我的爱抚与呵护;也可以通过回忆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对我及我对母亲的一种情感。
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着笔,都必须突出“我”的母亲独特的一面。
【例文】
我的母亲
周启文
一般的人都这样:一旦他懂事,便忘记了他当初吮吸着母亲的乳汁的情景。尽管这样,人们仍然相信母亲是慈祥、温和、伟大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母亲的呵护,每个人都要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
而我的感觉并非如此。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是个瘫痪者,于是在我的心灵深处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母亲是个累赘。
直到有一天,当母亲离开了人世,这种感觉才从我的心中抹去。
记得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当时只会在地上爬,我父亲在武汉工作,而我们都随母亲在黄陂县蔡家榨公社连三楼生产队住着。当时,母亲就有些腿脚不便,不过不算很严重,而手却是很灵活的。平时,她一刻也不闲着,不是坐在屋里做针线活,就是扶着墙,挪动着步子摸到厨房做饭。有时无事时也给我和弟弟讲她从前赶鬼神的事,使我和弟弟听完后感到既有趣又恐惧。母亲也发脾气,但经常是因为我和弟弟将尿屙到床上时,这时母亲就会挥着大巴掌打得我们跳下床跑开。她的巴掌还是很有份量的,至今都还体会得到。
听人说,母亲原先是个身强体壮的人,百把斤的担子挑着疾步流星不闪腰。后来,因为在一次大水利工程中搞坏了腿。我父亲便把母亲接到武汉,父亲厂里出了千把元钱,治了几年,不见好,便成了现在这样。
随母亲住在农村,母亲整日忙碌,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六岁前,我就开始在家做些事:如洗点小件衣服,弟弟的尿片(就是将尿片埋在烧过的柴灰里烘干,生产队烧的柴灰都是有专门一个屋子堆积的,因为这是一种肥料)有时我也到地里帮生产队捡麦穗……遗憾的是这些好的习惯随着后来搬到武汉来都没有了。
我的母亲到武汉后又因一次摔倒在地上,而且家中的大立柜倒在她的腿上,从此母亲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母亲瘫痪了。后来又一次次从床上摔倒在地上,她的手也不再是灵活的了,不久母亲的四肢全部瘫痪。这样母亲的饭食全由我们一勺勺地喂……
时间飞快的流逝如白驹过隙,这样的生活维持了好几年,我开始厌恶母亲了,产生了一个良心上说不过去的念头,盼她死。
不久母亲死了,不是一般人的寿终正寝,因为她当时还不到五十岁。
那天,我回到家里,看到母亲躺在地上,我于是把她从地上抱了起来,托在双手上,看到母亲皮包骨头的身体苍白得象纸的脸,我赶紧把她放到床上,喂了水,但水却从嘴角流了下来……我只有茫然地不知所措的坐在母亲的床边,想起了母亲的一切……我这时才真正感到我对不起母亲。母亲生了我养育了我,而我呢?望着那瘦弱的躯体,我心里不禁涌起了一股说不清是什么滋味的滋味……
几天以后,在故乡那落雨以后的泥泞小路上,我捧着母亲的骨灰盒与父亲、弟弟及其他亲人来到了我家的祖坟旁……
【简评】
1 本文在构思上表现出新颖:文章叙述了母亲瘫痪前后的一段经历,但小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是自己对母亲的一件“反常”情感──“累赘”“盼她死”,后来随着母亲的病逝,小作者猛然回首才真正“感到对不起母亲”“说不清是什么滋味的滋味”。小作者是在平静的回忆叙说中贯穿着情感的流露和变化,最终受到良心谴责的那颗心回归于正常。
2 在写法上作者运用的是“双线交织”法。“双线交织”即一条线回忆母亲的一段经历、按时间发生后顺序记叙;一条线为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全文以“情”为之贯穿,即:累赘→盼她死→对不起→说不清什么滋味的滋味。没有杜撰夸张,没有贴金拔高,老老实实从生活中来,写真情实感,正所谓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自然朴实的文风使文章的感情力度增强,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悲剧效果,增加了对读者心灵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