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9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9

1、认知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学会依据作者的感情、摘录关键词语梳理行文脉络。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敢于去思考、敢于去表达)

课时安排:四课时。

预习作业:

1、 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 完成P67“背语基 厚积薄发”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二、鲁迅简介(见创新P76)

三、写作背景 (课本P71)

四、整体感知

交流预习作业1

五、分析文本

1、一、二部分交代写作缘由,这缘起有几点?文章是否有提示性的话语?请找出来,并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悼念死难烈士,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控诉反动政府的杀人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卑劣。(第一节)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是为了激励人们,不能再苟且偷生,要学习猛士。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庸人,让他们记住这血红的教训。(第二节)

2、其实这一写作缘由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可是作者说了那么多,是不是啰嗦呢?那么还有什么用意?

是为了概括展示各方面的动态:

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请我撰文),反动势力方面(放出阴险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开始忘却),作者本人(极其悲愤);为下文的议论抒情铺垫。

3、理解“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此后的几个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尢使我觉得悲哀。”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揭露反动军阀制造了流血惨案,走狗文人在惨案后制造流言的罪行,表达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愤怒和悲痛。

解读含义深刻的语句

4、理解“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练习三@1)

提示:揣摩重点词语“尤”、“出离愤怒”、“深味”、“浓黑”、 “它们”、 “这” 、“奉献”等的含义及表现力。

这几句话表达了三层含义,第一,作者在愤怒到了极点,超脱出愤怒之后,更深刻体会到了“非人间”的悲惨和凄凉;第二、作者不能以更好地形式来纪念烈士,只能以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的“悲哀”当作祭品祭奠烈士,表达崇敬和歉意;第三、在表达对“非人间”的轻蔑的同时,提出严正的警告。

六、读一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本

(一)第二部分

1、理解“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这是对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他们能严肃对待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奋斗。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能为之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

2、理解“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中间状态的民众曾被惨案震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开始淡忘,只剩下一点点印象了;他们又开始苟且偷生,依然生活在这个似人非人的没有尽头的世界。

3、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二)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刘和珍,概括写了那几件事?

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

2、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3、为什么要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三)第四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关注有表现力的词语,感悟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2、 讨论:我们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这是由野蛮而又严密的中国式的专制统治造成的,他们既用有形的刀枪来进行血腥暴力的镇压,又用无形的谣言来阴险无耻的诬蔑。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再沉默,沉默会使民族灭亡;要在沉默之后爆发,摧毁一切。这既是对反动统治者的警告,又是对“真的猛士”、“后死者”的激励、呼唤与号召。

3、齐读第四部分最后一节。

(四)第五部分

1、在叙述遇难过程的时候,鲁迅先生为什么强调刘和珍君是“欣然前往”的?

赞扬了刘和珍的英勇;驳斥了“受人利用”的谣言。

2、第五节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这样写,是用铁的事实进行反驳,让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让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

3、“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4、除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些类人,是什么人(杀人者和流言家)?那些文字表现这些人(第一部分第三段第四部分的三四段,第二部分第二段五部分的末段)?

5、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感情如何?

对刘和珍、革命青年等是沉痛悼念、奉献尊敬高度赞扬 ;对反动者和流言家是愤恨控诉;对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是痛心;全文以悲愤的感情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其中,悲是悲痛的意思。悲的是刘和珍的牺牲;愤是愤恨的意思。狠杀人者的残忍,流言家的下劣)。

二、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第二部分第二小节、第四部分第五小节

第三课时

一、分析文本六、七部分

1、六、七部分揭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朗读6、7节

2、讨论六部分的内容:

劝戒不要徒手请愿,因为这样做代价大而作用小;激励奋然前行。

3、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这句话的含义:人类历史是一部斗争史,巨大的流血牺牲也只能换来社会前进的一小步,徒手请愿还不算什么真正的斗争,自然对社会的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

4、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5、第七节前两段有欲扬先抑手法,目的是什么?

高度赞扬和热情讴歌烈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6、从这节看,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7、有感情朗读六、七部分

二、总结

1、内容和主旨

这篇杂文带着悲愤的心情回忆了刘和珍的事迹,评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表达了对以刘和珍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并奉献无比的尊敬,对反动势力屠杀革命者的罪行的愤怒控诉,对庸人麻木心态的批判。

2、写作手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如:第四节,“我向来――喋血呢?”“惨象,――灭亡。”都是议论抒情的结合,穿插于记叙中。

如:第五节第二段在记叙中穿插了“自然,……罗网”一句,是议论;“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议论抒情结合。

作用: 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作业

完成创新P69/1,3;P70/4~7

查看更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9】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8207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