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9)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同“否”,不这样)
(10)具以事告(同“俱”,全部)
(11)沛公不胜桮杓(同“杯勺”,)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之事、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 今义:省名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的肉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古义:谢罪 今义:感谢
(8)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表原因 今义:表结果
3.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然,仍旧)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
(2)如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3)意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猜测)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5)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6)亡 亡去不义(逃走)
此亡秦之续耳(灭亡)
(7)立 立而饮之(站立着)
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
(8)去 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相去四十里(距离)
(9)为 使子婴为相(担任,做)
客何为者(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
窃为大王不取也(以为)
何辞为(相当于“呢”)
(10)军 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营地)
(11)足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够)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与“下”构成复合词,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12)道 道芷阳间行(取道)
从此道至吾军(路,小路)
(13)善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善于,擅长)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好的德行)
王曰:“善”(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擅长)
(14)然 然不自意(可是,然而)
不然(这样)
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
(15)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16)幸 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故幸来告张良(幸亏,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17)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有时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间)
侯生乃屏人间语(秘密地,悄悄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介入)
(18)胜 刑人恐不胜(尽,完)
沛公不胜桮杓(能承担,能承受)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我攻而胜之(制胜。战胜)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一样用翅膀)
头发上指(向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2) 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扎)
道芷阳间行(取道)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3) 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4) 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5) 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6)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
(7)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 具告以事
(2) 介词,用。 请以剑舞
(3) 介词,凭。 不然,籍何以至此
(4) 连词,来。 项王未有以应
(5)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 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客何为者(做,干)
(2)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我为鱼肉
(3) 介词,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4) 介词,替、给。
君为我呼入
为击破沛公军
(5) 介词,对,对于。 为之奈何
(6))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何辞为
3.因
(1) 动词,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 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介词,通过,经由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动词,继承,沿袭
因遗策
(6)介词,凭借,借用,依靠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且
(1) 副词,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为之奈何
(2) 连词,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代词。 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 动词,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助词,的。 今日之事何如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 介词,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介词,对于。 贪于财货
(3) 介词,比。 长于臣
(4) 介词,在。 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介词,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
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连词,和。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动词,送与。
则与斗卮酒
欲与亚父
8.而
(1) 连词,表并列。 劳苦而功高如此
(2) 连词,表修饰。 项王按剑而跽
(3) 连词,表承接。
拔剑切而啗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沛公默然
杂然相许
(2) 代词,这样。 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连词,然而。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对,正确 不以为然
(5)认为……是对的 沛公然其计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于项羽言曰,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
⑵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⑶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
1.D 2.A 3.A 4.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⑵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⑶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