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我首先上网化了好几个小时查找资料,有关这篇课文的一些课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让我找到了一组绝配的课件。然后自己相应的做了几张文中重点句(3个反问句,还有最后一段的几个自然段内容。)
备课时,我脑子里已经想好了,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来上好它。我认为教学本课一定要重在朗读体验,特别要朗读好两处,一处是课文最后一段;另一处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妈的。再适当安排一下实践体验,安排写小金花这段内容换位演演,角色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那动人情景。
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好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写车站上军民告别的情景。最后一段的朗读是这堂课中我预设的一个亮点。
通过展示课件(车站告别时的图片),让学生边看着大屏幕上的图,边反复读那段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听着录音跟读,我范读,指名上台读,小组读,齐读,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们感悟到了志愿军战士告别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战士告别,回忆和感激朝鲜大妈、小金花和大嫂一幕幕场景描写。改写句式(反问句到陈述句。)我预设的一个亮点还是朗读体验,重点朗读好第一自然段。第二个亮点就是实践体验──表演第二小节内容。
怎么分层朗读第一小节呢?我是这样预设的。
首先,学生自由读,感受内容。
其次,再次让学生读,说说这段话内容有几层意思,指名分层读读、解读文本意思。
然后,重点句(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的研读。
最后,我就让学生和我接读,我分了5次让学生和我接读,一次次让学生接读的句子就是那个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五次接读的预设如下:
第一次:(老师引读)“大娘,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封锁我们被困阵地,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那可是雪中送炭!”──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二次:(老师引读)“大娘,当我们知道,您为我们送上打糕回家途中,因为辛苦劳累而昏倒在路旁时”──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三次:(老师引读)“大娘,您还记得那次敌机偷袭,您为了救护我们的一个伤员,先想着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回头想去救护自己的小孙孙,当您回到那里,您的眼前已成了一片废墟。此刻,您惟一的亲人,您的小孙孙失去了。”──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四次:(老师引读)“大娘,您这么大年纪了。您还为了我们洗衣服,几夜没有合夜了,”──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五次:(老师引读)“大娘,8年来,您给了我们那么多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化了那么多心血!”──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二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实践体验──演演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因为这段内容里写着的是小金花这样一个朝鲜孩子的代表。我考虑到学生和小金花的年龄相仿,让他们演演来体验小金花人小可是参战的勇敢机智,失去妈妈的化悲痛为力量的那种毅志力,是那么感人和不简单!
学生自主选择合作表演的伙伴,人数自定;自主和伙伴协调选定各自要演的角色,怎么演也是不统一;提倡不脱离文本主要情节内容,可以创新自己重组表演的内容。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这个单元上课的第二次惊喜的收获,感觉上得很成功,学生也是学得感受很深。特别是朗读体验的预设,无论是最后一段的朗读,还是第一自然段的师生接读,都是预设成功的。课堂上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特色,一次比一次要读,课堂上他们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很有个性,读时不忘让学生点评,评评读读收效更好。而我自己也没有忘了参与了2节课上的朗读体验。第一课时中的范读,目的是带动学生深情朗读。第二节课上我的引读,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感激大娘点点滴滴的动人往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是巩固了他们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尤其是激起他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不要说学生读得有兴致了,我也何尝不是那样的感受呢!实践体验,让学生自主合作表演,看到他们在极少的时间里,兴致浓浓地能自主组织好合作好,并能投入感情地走进文本,演好角色。一组组表演,一阵阵掌声,一句句精彩点评,这是课堂中最好的生成,使我陶醉其中。想到没有预设到的一幕,那就是一开始的费嘉良和陈恬同学的伤心话语,部分学生和自己的流泪,那是我没有预设到的感人一幕。看到孩子的真情流露,我感动了,更多的是伤心。我问自己是否是不应该那样导入的,不该让孩子陈恬伤心一天影响她学习的心情?我想:自己有点对不起那两个孩子的,以后牵涉到这样勾起孩子伤感的话题我尽量回避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