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顺序由句意概括到全文中心归纳,步步深入,逐项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对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需要重视知识的先导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达到教师所预定的目标,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乃是教学目的只重理解具体文章本身,而不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应当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范文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知识丰富能使人了解技能本身的性质特点,分析其内部结构规律,明白掌握技能的目的要求和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受训练对象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的领会为前提的,人类除了本能的行为外,干任何一项事情,总是首先模仿、学习,进而进行简单的实践,最终熟练掌握该项技术。阅读必须首先以知识为指导,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条最基本的途径。
二、阅读需要严格的实践训练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包含较强动作因素的心智技能,它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认知活动。学生要想迅速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进行练习。如果只是一味地老师分析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阅读教学方式,已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阅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三、阅读教学需要典型的范文
过去语文教学遵照老框框、老套套、死气沉沉,而目前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当然包括重要的阅读能力。语文课文严格来讲只是作为训练的材料,而不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文中琐碎知识的投入。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通过对范文某一突出意象的阅读练习,给阅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学生产生理解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对阅读中的某一技巧熟练掌握。若这样处理,不仅使范文的示范性增强了,同时也加深了对范文的理解。表面看,如此这般有失偏颇,但仔细掂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得到明显的提高,对许多优秀作品都能理解、欣赏并最终受益。
四、阅读训练应有严格的层次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有一定的程序,遵循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即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先从能力入手,从文章分类角度推广到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能力,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每册同一体裁的文体当中,确定不同的训练中心。如八年级上册,重点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了解了“诗”的发展脉络,理解了诗人的一般技法,对于阅读古代诗词将产生有益的帮助。这样一来,训练主题明朗化,重点突出,时间集中,读写结合,形成了阅读训练的最基本的体系。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处的语感,并非指一般的语言感知,而是指对语言的创造、预知,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特点的把握等多种能力。其途径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其一、应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文体,扩大阅读量、阅读面;其二、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快读快解;其三、加强分析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中心,提高阅读效率。
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景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形象生动的场景之中,创造出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借助朗读、插图、演说、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教学李清照的诗歌《武陵春》时,教师可在对教材分析讲解过程中穿插绘声绘色的描述,并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情境: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下阙后两句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的写出了“愁”之深重。増添了诗歌的意境。
在一些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中,教师可在分析鉴赏作品的同时,对作品情节合理假设,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情节,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教材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犹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大胆设想,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深入地理解教材,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完《变色龙》一文后,请学生根据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征,对他的脸部作扩大想象,为其画像。结果学生画出的像神态各异,妙趣横生。
讲授完一篇课文后,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不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延伸处理,目的是深化对原文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其结尾给人以很广泛的想象余地,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进行延伸训练,拓展想象空间。
总之,承认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按照认识的规律教学,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圆满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