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一节好语文课

教学分析

内容提要:

如何认定一节好语文课

一、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一时,真实的精彩才能恒久的打动人心。要称得上好课必须是“上真课”。

二、好课是上到孩子们心里的课。

三、好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四、好语文课,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回归语文本色。

五、一节好课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乐学氛围。

六、好课是折射出教师极高素养和极强基本功的课。

七、好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八、好语文课“以读代讲”“读、说、写、演”巧妙结合。

九、好课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

好课上真课语文素养

引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的课有好多教法,那如何认定一节好语文课呢?现谈谈我的浅见:

正文:

一、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一时,真实的精彩才能恒久的打动人心。要称得上好课必须是“上真课”

所谓“上真课”就是课前不打埋伏,不彩排,不掺水分,不对口型。

“上真课”需要“真上课”。所谓“真上课”就是以自己的学养和人格为背景,以自己的智慧与情怀为魅力,与学生对话,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有个性化的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处处闪烁着不可复制的原创美和生命美的金辉。

“上真课”教师真教,学生真学。教师用真气教孩子求真知、做真人,拿出“真枪”解放一切禁锢、愚弄、戕害孩子心灵的“白区”,释放真情,唤醒与升华孩子内心中潜存的诸如亲情、友爱、感恩、敬畏、羞耻、怜悯等永恒的感情,并努力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精、做亮,把教学的每一个场景都缔造的刻骨铭心、经久不磨,把教学的每一个乐章都谱写得气势恢宏、悦目赏心,陶冶在场的每一个人。教师不粉饰门面,不丧心悬挂招牌,不谋求话语霸权,不追逐世俗功利,而对人类核心价值有着虔诚的尊奉,对道义和良知有着不懈的吁求,对“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有着坚强的守护。

二、好课是上到孩子们心里的课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所谓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只有师生彼此敞开心扉,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灵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所谓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一个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师,由于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呼唤、心灵的呐喊。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极致;真,是每位教师永远值得欣赏的生命图画。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三、好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上不仅关注学生个性、情感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充分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着眼点指向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一节好语文课要做到以下几个关注:

1、关注学生,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语文不只是知识能力,更是一门人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语文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一节好课上,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尤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体现时代要求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育人的价值,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储存知识的容器状态下解放出来,学会关心,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教师必须关注差异、善待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分层教学,区别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让绝大多数中等生发展的同时还让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关注语言,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语言,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小学阶段我们要从写字抓起,从阅读、写作做起,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字,应用每一个词句,熟读背诵美文佳作;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要唤醒少年儿童的灵性和创造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汲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养分,滋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宽他们生命的宽度,锻造他们生命的厚度,发掘他们生命的深度,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多关注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积累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好词好句的积累。二是读背过程中有关语言感受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三是语言表达特点的积累。四是规范语言的积累。积累了语言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句用于口语和习作中。

3、关注素养

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涵养水平,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水平。一节好课教师应不囿于语言文字本身,把学习的触角深入到其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注重学生读书、倾听、思考、合作、探究习惯的培养,以增进现代人文素养。

4、关注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物。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有效学习都要经历一个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一节好课上,教师要赋予人文关怀,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热情鼓励和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学过程首先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关注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信息反馈较为及时。

5、关注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最忌讳“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平移式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了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应:其一,寻求文本创意补白。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往往在该详处大段铺陈,该略处惜墨如金,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那些精炼的文字展开,细致地描绘具体的情形。文章的创意补白是对文章的二次加工,这样有力于读写结合,学生在领悟现有信息后推导出未知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其二,与课外资源有机联系,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乐曲资源、生活资源。教育学生搜集相关文本资料,从而提升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但拓展一定要适度,不要变成孩子的负担。其三,学生自我体验在先,课后教学在后。语文教学要“为提升而为,为提升而教,为提升而学”。一节好的语文课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6、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有些教师只注重朗读感悟和积累,而忽视学生自己的质疑问难,即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变成’“一读到底”。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一节好课教师应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在解疑时以“疑”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边解疑边感悟。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发现。因为学生并不是只有回答问题的权利,更有问的权利,问方能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方能体现出学生的智慧。我们应时时告诉学生,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一个精彩的回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要留给孩子沉思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和文本内涵、生活场景去碰撞,去交融,去渗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节好课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7、关注学法指导

课堂上学生不应满足于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教法指导学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教学中接受学法的指导。这些读书方法的领悟与揭示均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安排与引导下,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通过相关的经验,发出相关的联想,从而悟出学法,并利用这种方法解决别的更多问题。

四、好语文课,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回归语文本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但在课改的过程中,好多教师过分彰显人文性,大大削弱了工具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枣树和小柳树》时,学完课文问“你从文中学会了该怎样做人?”学生只能说出不能骄傲,可教师完全不知道人文教育贵在渗透熏陶,切不可强求,硬让再想再说,白白浪费了十几分钟时间,也没再说出什么。像这样的课还很多。何必给语文课加个“政治尾巴”呢?这样的无用功恰恰强化了人文性削弱了工具性。语文是承载着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但不是直白的而是在于渗透、熏陶。学完课文的剩余时间应让学生多读多背,从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不能远离文本。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征》时,为体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多元解读文本,让学生搜集资料,竟忽视编者意图,远离文本,把课上成资料展示课,这是不可取的。

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但千万别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课改几年来曾有许多热热闹闹,融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语文课。课上学生玩得开心、唱得尽兴,但静下来想一想,目标的落实是既虚又浮的。这样的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是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课。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它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如果刻意地追求课堂所谓的“丰富”而不管目标的落实,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节注重形式的课。真正的好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因为文本中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对世俗观念的爱憎,也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都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反复揣摩,大胆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见解,积累好词佳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一节好语文课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乐学氛围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过程,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真诚和蔼的对待每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情感的交融、心灵的默契,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望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氛围。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指出,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好语文课是折射出教师极高素养和极强基本功的课

好课应设计理念新颖;“三维目标”整合;组织形式得当;重点难点突出;内容丰富充实,科学严谨;知识深度和广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步骤清晰、有效;教学方式多变、教程流畅。

好课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大方,感情饱满,举止端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有效,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能机智处理突发事件,较好的组织教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板书工整、书写规范、言简意赅。教师还要很好的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多元解读文本,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不仅知道如何“教”,还要知道如何整合教学内容,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如运用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到收放有度,进退适时。教师还能根据需要妙用教具、学具、现代化教学手段,坚持教学创新,凸显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表现出个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及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七、好语文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设计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表现独立见解的倾听者,解决问题当中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但不放任。教师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浮浅时给予点拨;方法不当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学有成就时给予鼓励。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攫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无穷的学习内驱力。让教师教的最优化与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达到教学最优化。

八、好语文课“以读代讲”“读、说、写、演”巧妙结合

话不说不清,意不读不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灿烂的文化。读中有悟,悟中有说,说中有情,情景交融,情感得到升华,心智得到启迪,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熏陶,节操跃上新台阶,是我们育人的根本。一节好的语文课把“读”贯穿全程,确保“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有效果,而不是泛泛地读。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感悟并将感悟说出来、写下来或创造性表演。做到读与说、写、演巧妙结合,因为读是吸收,是内化,而说、写、演是表达是升华。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读、说、写、演”的尺度。低年级应以“读”为主。

九、好语文课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实际经验和体验出发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机结合,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多元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很难全部体现上述内容,让每个听课者满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建立了大语文教学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积累语言、练就能力、发展思维、发挥潜能、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并受到没熏陶,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坚持教书育人,就可称得上好课。

参考文献:《名师课堂实录》

查看更多
【如何认定一节好语文课】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7859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