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设计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

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这就错了。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

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

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② ③ ④ ⑤

(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12个字)

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的试题。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答案自然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作者批判“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这一问题并不难,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而试题只要求答出4点,这是放宽了评分的要求。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不正确的两项是B、E。B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键”之说,原文说得很清楚,那“只是一半真理”,自然不能成为“关键”。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探索教育理论的教育技术”只是文中的一个观点,且不是主要观点。其他四项对照文章可知正确。

五、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 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

(1)

(2)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的内容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3.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4.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D.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质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

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现代化。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附:答案及简说

(一)1.(1)证明东晋已出限楷书这一字体;(2)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证。(参考一、二两段末句作答;必须有“旁证”的意思)

2.(1)(史载)说明《兰亭序》的由来;(2)说明《兰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

3.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流传至今的碑贴摹本。

4.D、E(A项前一分句错,请注意第二段原文的表述和“但”的作用;B错,就是依据当时的出土作推断的;C错,“批示”的内容及引用意图都表明毛泽东对压制不同观点不满)

(二)1.C(错在“封闭性的文化系统”,请看文章末段“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之说)

2.B(A项“民众”之说不当,原文“衣冠”指世族;C项错在“道家学派”无根据,第三段的“道学”指儒学道流;D项错在“徽州文化的主体”之说)

3.A(B项“具有普遍意义”无根据;C项“国家观念淡薄”与文意不合;D项主要错误在于把“科技近现代化”看成是商人“促进”的)

4.D(该项“致使”之说文中无据,或者说前后无因果关系)

查看更多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77964/
上一篇: 逍遥游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