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2分,每个1分)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尽争买鱼而献之/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F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惠子相梁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小题3:选文【甲】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公孙仪的事例是否可以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3分)
小题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F
小题1:(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小题1:①能,因为公孙仪是一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在利与义面前知道如何抉择的人。②不能,因为公孙仪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颇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小题1:(正面回答,应该删掉。)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反面回答,不能删。):对一个从小没有受过见义勇为教育、甚至连“见义勇为”这个词都没听说过的孩子来说,我们指望他成人之后去见义勇为是不现实的。如果看见坏人坏事,这个孩子退却了,那个孩子也退却了,若干年后,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到那时,谁还会想起光天化日这样的词。
小题1:D都是“原来”;F都是“做相”。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正面回答,出示应该删掉的原因;反面回答,应出示不能删去的原因,只要表述正确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