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小题1:文中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点现象”指的一项是_______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C.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D.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
小题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中的“有人慨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号召国人找回曾有的自信力。
B.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C.批评那些失掉自信力的人。
D.表明自己不再仰人鼻息。
小题3:这段文字采用的批驳方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直接批驳敌论点。
B.通过驳论据来驳敌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
小题4:文中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小题5:从选文看,下面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犀利如刀。B.感情色彩浓。
C.讽刺意味强。D.幽远隽永。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D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这”指代的是上面的文字“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以选D。ABC三项都没有将指代的内容覆盖全。
小题2:
试题分析:针对上面的三种错误的论据,作者鲁迅先生推出了一个错误的论点“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儿的“中国人”指的是全体中国人,那些自己对国家命运持悲观失望心态的人,却将这种心态冠以全体中国人,借此来掩饰自己的心态。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此句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选文先列出敌论据,根据敌论据作者推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可作者通过对敌论据的分析,推出的却是“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样的观点,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观点,也就是说敌方的论据推不出敌方的论点,这就是说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所以本文采用的是驳论证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此小题应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引号的作用有:a.表示引语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e.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分析本文,作者是仿拟了“自信力”,创造出了“他信力”和“自欺力”两个词,很明显的是对悲观失望者的否定,所以此小题选D.
小题5:
试题分析:隽永幽远指的是: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幽远,意味深长。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常用来表述艺术性较高的作品的审美效果。我们在看本文,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淋漓尽致的批驳了敌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如刀的文字,剖析了悲观论者的心态,语句中的讽刺意味在第一自然段的“是事实……是事实……也是事实”及“他信力”“自欺力”都有体现。所以只有D不符合本文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