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写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这篇说明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中山陵园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文章选材重点突出,语言简明生动,顺序有条不紊,很多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版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技巧揭秘】
揭秘一:多角度观察,具体全面。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明确指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这样说,除了要求观察时要认真、仔细外,还要求对人或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看,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可以远眺,可以近观,可以仰视,也可以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
《巍巍中山陵》一文角度多变,是从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这三方面来说明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山陵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城东郊的钟山南麓。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460米。又由于附近大多冲积平原的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中山陵就建立在巍峨雄伟的钟山上,用地面积2000多亩,气势也就格外磅礴。
从陵园建筑来看,陵园分南北两部分,呈钟形图案。宽阔的陵园大道是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长达6千米。经石牌坊和缓长墓道可至碑亭。自碑亭北上至平台、祭堂,然后入墓室。文章列举具体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如自碑亭至平台,有290级台阶;大平台宽135米,深30米,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差为73米。平台居高临下,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而建筑的外观式样以及采用的建筑材料,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屋身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无梁殿式样,祭堂是重檐歇山建筑,堂内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为黑色大理石,石像用的是白色大理石等等。这些都具体地说明了陵园建筑的宏伟程度。
再从陵墓的主人来看,这里葬着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思想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建陵于此,是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人们在设计上取慎重态度正是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敬仰和爱戴。
揭秘二:多穿插描写,形象生动。
说明文中的描写灵活多变,或集中与分散安排,或与说明紧密结合,或渗透在说明中。这种描写的语言色彩浓淡皆宜,或轻描淡写,或浓彩渲染,或简笔勾画,或工笔细描。第一,白描式。对说明的事物和内容只作简单的勾画,不着浓墨重彩描绘,称为白描式。第二,点缀式。对说明事物的描写,不是集中在一处,聚合在一段,而是分布于整篇,散见于全文,便是点缀式。说明文运用点缀式描写,能使语言变得活泼,增强行文的变化和文章的趣味,避免表达呆板、读来乏味的弊端。第三,浓彩式。为了展示事物的特征,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说明文往往采用浓彩式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落笔不惜重墨泼洒,大笔渲染。第四,渗透式。把描写夹杂在说明中,融化在说明内,即为渗透式。总之,说明中穿插描写,进行生动说明,既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又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可谓一举两得。
《巍巍中山陵》一文在说明中穿插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平实的语言中不乏生动形象。例如,在说明钟山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又如在说明祭堂前平台视野开阔时,同样运用描写性的语言与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山若伏鳖……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作者从远到近地予以描述,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节气
【写作文题】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和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迎来了春的气息,这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
请从“立春”“惊蛰”“春分”中,任选一个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写作指导】
这几个题目都有两层含义,我们只有认真揣摩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才能把作文写好。
其实,题目不是让我们写“立春”,而是让我们写“转折”,写“新旧交替”;不是让我们写“惊蛰”,而是让我们写“唤醒”,写“棒喝”;不是让我们写“春分”,而是让我们写“公正”。
因此,写这种有“隐义”的作文,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在表面现象上做文章,而要在深层含义上写作。
写这样的作文,在审题上多下些工夫是值得的。
节日
【写作文题】
请从下面三则日记中任选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3月8日
12点,下课铃声欢快地响了起来,我又累又饿,飞快地收拾起书本。无意间碰到了书包里的一个小纸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个煮好的鸡蛋。哦,是妈妈……此刻,我心里蹦出两个字:谢谢!
5月4日
今天,我读完书后,作了以下摘录:
一、一滴水,必须流入小溪,奔向江河,汇入大海,才会永不枯竭,才能成其博大。
二、有风不怕,怕的是在风中动摇;有雨不怕,怕的是在雨中迷失方向;失败不怕,怕的是在失败中倒下。
6月1日
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偏远的农村孩子的生活: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衣服,每顿1角钱的伙食费……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早上在瑟瑟的寒风中朗读……我含泪看完了片子。和他们相比,我幸福多了。
【写作指导】
这是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的方法是:先从材料中找出“话题”,然后再围绕话题写作文。而写材料作文比写话题作文多了一步:找话题。
找话题要先分析材料。三则材料均为节日:“‘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这个细节不能忽视。然后抓住每则材料的关键词,第一则为“谢谢”,第二则为“流入”“奔向”“汇入”“不怕”“怕”,第三则为“幸福”。最后整理出如下“话题”来:学会感谢,融入集体,不怕失败,珍惜幸福。
有了这些话题(也就是角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比较后选择一个话题来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