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下的母亲
王根造
1950年,我已经是一个17岁的男子汉了。可是我的生身母亲是谁,她的为人如何,我还不知道呢!
解放前,母亲共生了我们9个孩子。到生下五哥的时候,我家早已掀不开锅了。为了保住我们这后三个儿子的生命,母亲不得不忍痛让人家在寒风里把我们一一抱走!为此,母亲哭瞎了双眼。
这年暑假,我第一次看到的母亲,竟是这个样子:还不到花甲之年,头上已经布满了白发;那眯缝着的混浊的双眸里,只能透出一丝半缕的光。她伸出颤抖的双手,颤巍巍地从我的头一直抚摩到我的脚……她的嘴唇抽动起来……她要说些什么呢?肯定要说:“孩子,子不嫌母丑,就跟着俺这个穷娘吧!”哪里知道,我想得太狭隘了。她竟说:“孩子,咱娘俩儿见个面就行,是养母一手把你拉扯大的,咱怎么能忘恩负义哩!”一个因为想儿子把双眼哭瞎的母亲盼了17个春秋的此时此刻,却能把斩不断的爱子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快乐和幸福。原来母亲的胸怀是如此宽广!
母亲虽然终日生活在一片黑暗中,但她的心里却永远是明亮的,因为她有着热烈的追求。她无冬无夏地为乡亲们纺线,分文不取;谁要非给钱不行,她就说:“这要钱的线,俺可不会纺!”60年代初,她瘦得皮包骨,还执意纺线,哥哥们劝阻不了,索性把纺车吊在了房顶上。她以串门为名,摸到人家炕头上去,又嗡嗡地纺起来了。妹妹放心不下,把她拉到婆家去,谁知道她又瞒着妹妹,给妹夫当队长的生产队洗起包袱皮来。倒水时一不小心,栽到猪圈里,摔破了头。乡亲们来看望她,她倒埋怨起自己来:“俺真没出息,耽误了乡亲们用线。”
1972年暑假,我给了她20块钱,她让我掖到炕席底下。后来我才明白:当街上的孩子们哭喊着要零食时,她就“大妮、铁蛋”地把他们喊来解馋。她听着孩子们啃瓜嚼枣的声音,就停下纺车来,拍着手地笑呵。在一次给孩子们亲自送钱时,摸错了方向,掉进一米多深的菜窖里,摔断了一条腿!腿好后,还给乡亲们帮忙哩!
1976年春,母亲躺在破屋的土炕上,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老天没眼,人间有情,感天动地的场面出现了:无论是灵床前,还是大街小巷里,哭声阵阵,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震撼了三天三夜!大辈儿乔爷爷发言了:“老奶奶,她活得忒叫人难受;她呀,是豁着老命周济咱们大伙的呀……如今,她两手攥空拳地走了,咱们大伙哩,可不能没有良心!就把她安葬在咱村东那棵大柏树底下——图它个万年常青,好一辈儿一辈儿地做咱们的个念想;咱们全村的人心哩,从今儿个起,可就算都系在那棵大柏树上啦;谁要还舍不得系,那可叫没良心啊!”
回忆到此,我才真正懂得:1984年,我被老师们选为校长,不就是因为我始终踩着母亲的脚印走的结果?今后呢?不要为母亲的遭遇而过多的感慨,继续踏着母亲踩出的这条维系社会进步的大道,坚贞不渝地走下去就是了!
1、完整地写出全文的中心句。
2、全文的记叙顺序是 ,第二段的记叙顺序属 。
3、描写人物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方法?
4、概括母亲典型事例,并说出各反映母亲的哪种性格特征。
①事例: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
②事例: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
③事例: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
④事例: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母亲不得不忍痛让人家在寒风里把我们一一抱走!
②她竟说:“孩子,咱娘俩见个面就行,是养母一手把你拉扯大的,咱怎么能忘恩负义哩!”
③在一次给孩子们亲自送钱时,摸错了方向,掉进一米多深的菜窖里,摔断了一条腿!
6、乔爷爷的发言对突出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7、从语言的实际运用的角度说说母亲语言是如何锤炼的。
《柏树下的母亲》答案
1、母亲虽然终日生活在一片黑暗中,但她的心里却永远是明亮的,因为她有着热烈的追求。
2、顺叙; 插叙。
3、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4、①事例:教育儿子不忘养母之恩。 性格:宽广的胸怀,为他人着想。
②事例:为乡亲的纺线分文不取。 性格:不辍劳作,勇于奉献。
③事例:劳动摔破了头,摔断了腿。 性格: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④事例:给孩子们吃,送孩子们钱。 性格:热爱孩子。
5、①“不得不”表现母亲让人抱养孩子被迫不得已,实出无奈,是为生活计。
②“竟”表现母亲的话出乎作者的意料,与前边作者猜想母亲要说的话大相径庭,突出母亲心胸宽广。
③“摸”写出双目失明的母亲走路之艰难,即使这样仍做好事,其代价之大可以想见。
6、乔爷爷的发言是侧面描写,表现母亲将活在人们心里。
7、第一,符合人物身份。第二,简短,富有表现力。第三,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