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了大师的二节课,感受颇多,受益良多,再次感受到大家的风范。
听了窦老师的课,使自已的不久前的迷团得以破解,有茅塞顿开之感。仅就其中一点与大家分享之。
前不久,主任让我执教《人物描写一组》里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刚听到这篇课文,很是苦恼,说实话,《红楼梦》是我最讨厌的一本书之一,原因就是看不进去,师范毕业时一好友以此书相赠,也知是名著,曾强迫自己看了几遍都看不进去,一大堆女人婆婆妈妈的净说一些家长里短无关紧要之言,除了那些评词之外,能学到什么,还成立了红学会专门研究,放置一边,尘封已久。
现在有任务,不得已要重温这部心中没有“地位”的经典。先从书中找出这一回,看一看前面,看一看后面,想了解一点必要的知识,但没有什么收获。于是我上网浏览有关这一回的背景,看有没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一日,恰巧,我在网上浏览到几位红学家写的《是是非非王熙凤》等文章若干,我深深被其书评所吸引,接下来的二天时间里,我收听收看了一著名作家的近800分钟十多个小时的红楼解评,红学家周先生等关于红楼梦和王熙凤的近三万字的评论,这些评论的阅读,使我以虔诚的心境感受了这部震撼百年的力作。在重新有了更深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到曹雪芹的平常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情境,文字背后的情感,这部作品所要传递出的一些时代信息等等。深深地为自己的无知而愧疚,真是“为人不读红楼梦,阅尽诗书也枉然。”
对于学生,我也深知,他们也很不爱读红楼梦,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喜爱程度没法比。我想基于我对红楼梦这些粗浅的了解,通过文本这个载体,介绍王熙凤,介绍红楼梦,让学生对红楼梦有阅读兴趣,就是我这节课的目标与宗旨。
但思前想后,还是不敢这样讲,怕讲完之后,有的老师会质问:你这是依据教材,还是超越教材?这是语文课还是欣赏课?这节课的字词怎样去处理?学到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的讲解怎能贯穿课堂始终?又怎么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可能是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这样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让学生依据课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完课后,学生确也听得兴趣盎然,自已也感觉是完成了课前的预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始终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缺些什么,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荡之感。
听了窦老师的课,使我对我的这一点困惑柳暗花明,我也应该把这节课再延伸一节,以深入感受王熙凤,进而感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魅力,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红楼,欣赏红楼。
感谢窦老师的引领,不愧为教学大家。
一如既往地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