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秦兵马俑教学片段赏析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位教师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苏教版小语十二册),在总结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3: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4: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5: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学习课程标准后,许多老师认识到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上课时,注意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发散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教学进入总结阶段,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而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马俑的目的等历史问题,但也应该让学生有大体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教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感谢谁”这种肤浅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应及时予以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这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至于学生说应“感谢作者”、“感谢编者”,则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师应该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失掉教师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学生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1: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其他同学大笑)
师:大家笑什么?
生2: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你想好了没有?
生1: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问题: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学生答错题,做错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操之过急,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知识技能,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会让他们轻灵善飞的翅膀,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翱翔的自由。
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秦兵马俑》教学片段赏析,秦兵马俑,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