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分析

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家主席江泽民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求新、求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要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勇敢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迎接21世纪的挑战。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

(一)、关于创新与创新精神的理解

目前,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但一般而言,创新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面:①从社会意义上考察,创新是指人发现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②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体以一种探究的态度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个体己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新方法。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尤其对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指的是后者。个体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人们对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的精神状态,也即乐于创造、爱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构成。

创新意识主要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它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等内容。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就愈追求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并用其解决问题;愈易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创新品质主要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学生的创新品质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独立性、挑战性、进取性等。

创新精神以某种心理的静态形式存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主动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靠创新教育。“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它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抑下去,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这种僵硬的教育己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工作,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策略

人类的进步呼唤着创新精神,在学校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在于改革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创新是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创新能力的大小体现在其创新行为的结果上,而不是体现在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高级状态,须经专门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是理性的,与想像、激情等非理性因素无关。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否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能性,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与创新是无缘的。

课堂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过程,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课外一些特殊活动中进行,如课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兴趣小组等。

然而,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并不是少数人或少数尖子生才具有的。通过有效的教育,人的创新潜能是可以开发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攻方向。虽然,进行课外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抓好,但这不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唯一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看作是必修课以外的事情,是片面的、错误的。

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外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我们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作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不要动不动就罚站、写检查、“请家长”。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种摧残,更是对其创新精神的扼杀。想一想,如果当年爱迪生的妈妈也象学校那样批评、否定他,爱迪生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时,应注意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

2.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同时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就像这么一位老师,在他讲南郭先生滥竿无数的故事时,班里一位学生冷不防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虽然骗了齐宣王,但他的逃走,又表明了他有自知之明,比我们现在的一些人腐而不败,占着位子不干事可强多了。”这虽然是节外生枝,但教师还是表扬了他独特的见解,并抓住机会,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南郭先生逃走后的片段。于是南郭先生如何在逃走后拜师学艺,刻苦勤奋,学成后又如何重归齐国,而成为齐宣王的首席乐手的故事写出来了。其中有几篇还被登上了校刊。这位教师的做法不仅尊重了学生,证明了他们独特见解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不时让学生做些事,但仅仅是为了练习,而不轻易进行评论。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他们怕受评判的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

4.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价。

在给学生提供创新性氛围时,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

(三)、给学生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就行的,更多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必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改变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也就是说教师上课时不要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即“满堂灌”,而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但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要教师,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形象思维和富有激励、吸引式的情绪,去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具体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适当减少讲授时间,相对增加学生质疑讨论时间,增加学生独立实验、查找资料来验证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时间。如上课时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们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接受挑战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为教师向学生讲授的往往只是客观的理性的知识、间接经验,但无法培养学生的个体理性精神,即理解、分析、批判、怀疑、探索等精神,也很难使学生获得个体主观直觉。而客观理性知识如果不与个体理性精神和个体主观直觉相结合,就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只能成为奴役的工具,不可能促进个体的创造。

其次,改变现有的封闭式授课方式,倡导开放式授课方式。

在我国学校里,教师上课往往观点明确,中心突出,总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容易抓住要领明确主题;教师上课时把内容展开是为了收拢,所讲的一切最终总会归结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上来。日本教师上课的方式则完全不同,他们讲究思想方法,不追求把自己的某一思想观点明确地概括出来,而是追求思想“展开的程度”;他们不努力把问题讲得断然、肯定,而是力求把问题讲得深刻、讲得有探讨余地。从结构层次上看,通常是首先讨论具体问题,然后进入一般性讨论,至于大道理,则通常只提出问题,不做结论,往往把内容展开后不收口,使人觉得没头没尾、无着无落。显然,日本教师这种开放式授课方式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促使学生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深入探讨,还向学生灌输了现代相对观念和开放多元的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生的空间。

(四)、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

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教(传递)难得之。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去探讨,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方面,西方所提出的问题为本的教学(issnes-basedteaching)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一般程序是:

1.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2.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的教学目标。

3.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4.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

5.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

6.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种教学实施的前提就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一步步开展中进行学习,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一流的创新人才。

查看更多
【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6630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