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去向

综合知识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

唐太宗骗取《兰亭序》文言记录为:

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传永和九年(353)农历3月3日,王羲之与文友、亲族谢安、孙绰等41人, 修禊(一种临水消灾的礼俗)于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乘醉作序,计28行、324字。酒醒后再写数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称“最得意书”。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出家为僧,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辩才和尚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唐太宗无奈之下派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

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

萧翼偷走兰亭真迹,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临终时,埋入昭陵。

因此,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地下。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不过昭陵有21座,是否真盗得也不一定。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

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真迹去向】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64484/
综合知识推荐
热门综合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