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语文的定位问题

教案设计

吴秀明 男,197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出版有《文学中的历史世界》、《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等多部专著。2003、2005年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高校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重要的是语文的定位问题

曾连续八年担任浙江省高考语文卷阅卷组组长。

作文的人文应建立在“文”的基础之上

中国教师报:尽管语文教学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但是语文教学这些年还是在艰难行进。请您谈谈近年来高考语文卷的变化。

吴秀明:我们就谈谈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吧。纵观语文高考作文题,其变化大致经历了“政治性”、“社会性”、“人文性”的这样三个阶段。

“文革”前17年,作文题总是往政治性上靠。比如《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0年)。这里所写的人和事,都要牢牢紧扣政治做文章,哪怕是鞋子、针线包这些生活细节,也必须往宏大的政治意义上靠,发掘其不凡的意义。其主题明显含有“知识分子接受工农思想改造”的痕迹。

上世纪80年代,作文题更多强调的是社会性。比如《毁树容易种树难》(1981年)、《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1985年)。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加强自身的责任感。这与政治性相比,开放开阔多了,但还是有些刚性的东西。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有新的更高的期待。

上世纪90年代后,作文题则普遍向人文性转换。比如《诚信》(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注重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考查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内在品质和素养。所以,作文承载了浓重的伦理道德学方面的内涵。诚信呀、心灵呀、救人呀,这类话题自然就成了人们无法回避的选择。

这些年,高考作文题基本就是在人文性这样一个层面上滑行。它讲的基本上是人的素养和价值取向问题,即传统文论所谓“道”的问题。

中国教师报:这种变化是否合理?

吴秀明:严格地讲,人文性与作文(文学)是比较对接的,它较之政治性、社会性题目也的确具有更大的表达空间。所以开始之时,大家的感觉都比较好。几年下来,原来潜存的过度的伦理道德化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并且久而久之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一种很难摆脱的模式化的存在。人文是立体开放的一个系统,它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多样不同的观照和把握。作文的人文应建立在“文”的基础之上,它是文学的人文,而不是伦理学、社会学、道德学的人文。或者说,它所蕴涵的人文是通过富有意味的“文”的言说表达出来的。文学有自己的言说方式,它更感性也更带个性化的色彩。这些年的人文类的作文题,问题恐怕也就在于此,它为了“人文”而忘了“文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文学(语文)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有语文教师抱怨,这样的考题语文教了也没用,让政治教师来讲恐怕更适合。

中学生文学言说的能力还需培养

中国教师报:2004年后,浙江省开始高考自行命题,请您对这四年来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吴秀明: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的作文是《人文素养与发展问题》。也许是省里第一次自行命题,为了求稳,也为了与以前全国试题的对接,所以该题仍然沿续的是一个人文的话题类型。

2005年变化较大,题目是《一枝一叶一世界》。它包含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思维可以从微观向宏观发散,而且与哲学、传统文化都可融会贯通。但它没有道德的指令,只是给你划定大致的范围。考生可以自己设定世界,自己寻找角度,创造性和想象的空间大。这是一个很具文学意味的话题。它可以通向人文,但考题的开放和空灵,使它对人文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

2006年的题目《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相对抽象思辨些,与以前的题目有点接近。但它毕竟柔性多了,所讲的休息或不休息问题,也都比较个人化。所以考生一般也不会有伦理道德的压力。

今年的作文题是《行走在消逝中》,与前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同属于一类。只不过后者强调的是横向的、静态的联系,而这里的“行走”讲的是纵向的动态的对比。它富有诗意和内涵。不过考试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与前年比较相似。不少考生不知所措,有的当场就哭了。作文获得满分的全省大概10人左右,反倒是以前的人文类题目,每年都有几十个考生得满分。

中国教师报:这是什么原因?按理说,学生能够讲真话,能够用个性化语言写作,应该写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吴秀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的模式化的训练,养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他们不会文学言说,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文学言说。而从文学角度来讲人文,它有一个艺术转换问题,的确是有难度的。另外,恐怕也与中学生生活经历有关。像他们这样的年龄,要写出有一定历史纵深感的文章,有点勉为其难。

但无论如何,改革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可妄自菲薄。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抓住语文改革的良好契机,整合方方面面的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

查看更多
【重要的是语文的定位问题】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6434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