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

教学分析

在跨入新世纪、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时刻,社会与语文教学自身迫切呼唤着一番大变革。“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于漪语),而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又是观念问题,如何看待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以及怎样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语文教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的个性角色作一阐述。

试谈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

示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时时处处为学生示范。

游泳教练首先要自己会游泳,木匠师傅首先要自己手艺好。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得有过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为学生示范:

以“字”示范。小学生天天写字,教师每上一篇课文,教完生字也要作一番字形指导。如此高的练习频率,写不好字的小学毕业生仍大有人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自身写字水平低,导致指导不得力、不得法,学生写得多,但不得窍,提高慢。中国有句古谚,“字如其人”,不少地方的成功经验已表明:写字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写字本身,写字可以对一个人的意志、性情、涵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理应具备较高的写字水平,以全面完成育人的目标。

以“声”示范。教师应当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这一点在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依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师当然不能满足于此,很有必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我们应当以正确、流利的朗读,为学生读通课文示范;我们要以“声”传情,在学生读不到位的时候,在如何运用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方面作一示范。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情境点拨。所以朗诵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要像上海特级教师左友仁那样,有些课文“不读上二十遍决不罢休”。

以“语”示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更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只有这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才会正确、规范,又千变万化、富有魅力,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应是深沉悲痛、语速沉缓,而教《燕子》时则要语速轻快,话语活泼,把学生带入明媚的春天中。

以“情”示范。文章总是作者“情动辞发”的产物,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以自己得当充沛的感情,沟通作者之心、学生之心以及编者之心的联系,让学生自然地得到熏陶。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之一,培养学生爱母语的情感,将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重大作用。这种感情的培养也需要教师以身示范,因为“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与认知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的制约”(朱小蔓教授语)。

矫正:语文教师应当是个医生,敏于发现、善于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问题。

小学生尽管在入学前就基本上在口头上掌握了母语,但并不表明口语表达就没有问题,更何况书面语的学习要有一个起伏反复的过程,会暴露这样那样的毛病。因此,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敏于发现并及时纠正这些语病。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纠正学生口语中的毛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方言区,一些学生的普通话难免有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哪怕到了六年级,也要十分重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篇课文,养成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要敏于纠正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的语病。这里应该提醒的是,学生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语言,有减缩、跳跃等特点,加上课堂语言交际有着特定的情境,所以教师应该纠正的是诸如“这个狐狸”一类的语病,如果学生在回答“这只狐狸怎么样”的问题时,只作出“聪明(或狡猾)”的简单回答,实际上并无问题,不要把说话完整跟句子结构的完整等同起来。

二是善于纠正学生作文中的毛病。谁都知道,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语病等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这里应该遵循及时和有效的原则。作为一种反馈,教师首先应尽可能快地引导学生纠正。笔者在教三年级时,在学生写好作文草稿后,即采用多次面批方式,让学生当堂修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其次要提高矫正的实效。我们看到,教师在作文批改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学生“不领情”或看过了之的现象仍较普遍,应当引起重视,比较有效的是实施作文订正,比如错别字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就别字和正确的字分别进行扩词练习;再比如对一些不合格的作文要求二次作文(即在教师评讲后学生重新作文)。

激励: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园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非下苦工夫不可。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就是具有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平时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个体身上。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动力。正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讲的那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不做难服侍的婆婆,也不会老做医生,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要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般不对全体学生提出高度统一的要求,坚持“保底不封顶”,既鼓励冒尖,也允许暂时落后,开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也要欢欣鼓舞、倍加爱护,抓住这种教育契机,让这些“星星之火”成为带动学生全面提高的起点。笔者曾碰到过一个顽皮的学生,作业拖拉,作文常是百把字。有一次,这位学生写了一篇《我不高兴》的作文,文中写道:“我每次在玩,妈妈就叫我回家看书。下课的时候,妈妈不可能叫我看书了,可是下课的时间太少了,玩得不尽兴。……”文章虽短,但说的是真话,表的只真情,童心可爱,为此我予以了表扬,结果这孩子十分兴奋。后来批到他的其他作文,发现文章长了。一了解,这学生最近变了,前不久回乡下去,对奶奶家养的几只猪很是着迷。我明白了,怪不得他写出了具体有趣的《奶奶家的小猪》。成功与兴趣是有机的统一体,成功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又可以促进成功。试想,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何愁学不好语文呢?

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们应该看到,少儿在语文学习中有些想法可能比较幼稚,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许有点“异想天开”,教师都应持宽容、爱护的心态,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就维持并加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行:语文教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学,可与学生砥砺相长,不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特级教师胡明道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学长”的观点,其实质是提倡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尊重、民主和宽容,应当跟学生同行,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不可想象,语文教师不大量阅读、广收博采,如何为学生多读做有的放矢的引导?也不能想象,不敏于观察、表达的语文教师能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与学本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学记》中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唐代韩愈在《师道》又提出新的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指出谁懂得道理,谁就可以做老师。应该承认,教师总体上是超过学生的,但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并非如此,完全可以教学相长。一般来说,孩子较成人更富于想象和幻想,生活中的许多平常事物常被赋予新的意义与新的色彩。比如对“雪融化了变成什么”的问题,小学生不但会说“变成了水”“变成了泥土”,也有回答“变成了春天”的。再比如有的孩子能写出“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等句子。孩子敏锐的感官、诗意的直觉以及不凡的创造力都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另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应当以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赞赏接受这些学生的创意。比如有学生认为《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也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即在拴好铁牛后把两只大船中的泥沙铲到河里去,不是污染了黄河又浪费了资源,其实完全可以多用两只船,把泥沙铲入其中,不就两全其美了?

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语文修养。台湾对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有一份自我能力检查表,其中的“关于国文科专门学识方面的能力”就包括了“熟悉中国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至少背诵文言文文章一百篇,至少背诵新旧诗词二百首,能读中国古典小说五本、世界名著十本”等。对比这些,我们语文教师确实要多读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种学习应该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

另外,教师要广取博收,大量涉猎。语文课文牵涉到不少百科知识,语文教学也需要教师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也需要教师走入生活,做真善美的发现者、传播者。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才能有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眼光,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人格。所以,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实际上是塑造师魂,以此去培育学生,是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任务还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笔者提出以上想法丝毫没有否认这一点,而是希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有现代知识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少一点传授、多一点点拨,少一点专制和理性、多一点民主和人文,少一点说教与指令、多一点熏陶与示范。惟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才会尽快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查看更多
【试谈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角色】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62052/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