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教学分析

在我国的古代议论散文中,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出色的作品。它和其后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交相辉映,各以自己的鲜明特色,丰富了我国史论体裁的表现方法,在古典史论的园地里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耀眼夺目。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

贾谊“年十八”即“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由于受到守旧派的诋毁,一生坎坷,抑郁寡欢,极不得志,终于夭亡,仅活了三十三秋。这位思想敏锐,才华横溢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只留下58篇文章,刘向把它编辑成为《新书》。《过秦论》是它的第一篇作品,也是历代文选编辑者公认的论体散文的师祖,无论是昭明的《文选》,还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都把它放在《论》的首位。

秦以前的文章,重在著述,其形式为经为史为子而不成为集。从汉到六朝,文人所作才开始由著述之体成为单篇散文,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变迁。郭绍虞先生曾把这比作“好似小说之由长篇而变为短篇,戏剧之由多幕而进为独幕,诚是一种进步。”《过秦论》则是这种进步的开端。它以史论政,是一篇观点鲜明,章法严谨,言辞激切,感情强烈,气势豪迈,逻辑性和形象性兼而有之的出色政论,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古文观止》在评点《过秦论》时说道:

“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析,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

这是对《过秦论》结构艺术的准确评价。本文想对此作些阐发。

一、富议于叙,卒章显志

韵书说:“论者,议也。”议论文章一般总要发表见解,以议为主。象《封建论》论事,在“天地果无初乎”、“生人果有初乎”的设问中开头,一上来柳宗元就议论了一番;尽管中心论点寓于论证的整个过程,而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特点是十分清楚的。《六国论》作法虽异,但它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结尾点题,中间以逐一分析六国对秦的不同态度进行论述,议论的主线也是非常突出的。《过秦论》呢?有相同之处,亦有自己的特点。它虽也在“论”,借评论秦的过失,来阐发他的“农本”思想,要汉统治者实行仁政,反对富人奢侈浪费,暴政高压,然而只是于“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全文五个段落,除了最后一段,前者均在叙事。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纵,众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又用暴政统治人民。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秦很快覆亡。总之,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的顺序写了秦兴亡的全过程,象似“述而不作”,未加评论。其实,文章正是以前面的叙述,拿秦朝兴亡的史实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为第五段服务。这第五段,特别是最末一句,那是点题之笔,文章灵魂之所在,全篇脉络全从这句倒引出来。前面的全部叙述都是为服从于阐述这一论点,而加以剪裁、组织安排的。

文章一、二两段写秦的富国强兵,图谋统一天下,意在点出秦取天下靠的是武力和权谋;三、四段写始皇立国,秦朝速亡,与前对照,意在紧扣“仁义不施”,为托出中心论点提供依据,为以后的发展蓄势。因此第五段承上叙述,稍加论证,就水到渠成,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有千钧笔力;显示了我国古典议论散文中寓议于叙的优秀传统。

二、对比映衬,波澜层析

这是《过秦论》结构上的第二特点。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影响着唐宋古文家,影响着《封建论》和《六国论》。

《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这是正面叙写。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反衬孝公的初强。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在开段虚叙,略写孝文王、庄襄王稍作间息过渡之后再振起一笔,进入详写;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叙事的第一大层,这一小层则是这一大层的小结,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需要指出的是:贾谊在上篇叙事中着意写秦的“善”和“强”,正是为了和叙事的后部分,下半篇的速亡形成对照,从而突出它的不善守成,为引出议论、推出论点作好准备。因此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看来好象“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

而其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

第四段仍按顺序叙事,从秦极强写到它的速亡,前后两层。头一层再点秦的强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紧接着用“然而”一词,使全篇大转,再折一层,掀起叙事的第二高潮,极写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写秦的速亡:先铺叙陈涉出身“微贱”,才能平庸,又无其资;再写他率领的义军人少势弱,装备极差,结果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

到此叙事已毕,但读者的问题却随之而来。贾谊抓住这一时机,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推向纵深,进入第五段的议论,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分析又持续了一个适当的过程,一一照应前面的叙事,而后再起微波,进入收尾,简洁干脆但无蝎尾、草率之感:它先指出秦“非小弱”,当初有利地形亦自若,照应第一段;再从陈涉与诸侯的地位、兵力、谋虑等进行比较,突出陈的不如,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昭应第二段,对比中自然地引出“何也”之问,再兴波澜,发人深思。然后又从秦这方面着墨,写“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战胜诸侯,统一天下如此之锐不可当;“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写秦亡于陈涉起义如此之速,自成对照,并与前面四段一一照应,而后再用“何也”追问,再次蓄势,最后才点明题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这结句就极其结实、有力。“如撞钟,清音有余”。因为论秦虽止,其讽汉之意却深寓其中,让人咀嚼。

总之,《过秦论》以对比映衬的笔法,写得疏密有致,详略得体,虚实相间,富于变化而又极其严谨,堪称“凤头,猪肚,豹尾”的好作品。

三、排比对偶、敷陈渲染

《过秦论》结构上的又一特点,是它的“文有赋心”。我国古典论文,向来注意章法,讲究气势。贾谊是以他词赋家的笔触和激情来撰写这论史以为政的过秦之论的,因而文字上很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极有气势,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在这敷陈渲染之中,它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对偶。排比对偶本来是遣词造句的功夫,《过秦论》运用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气势,而且在渲染映衬之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又是一个章法问题。《过秦论》的排比对偶和《阿房宫赋》的排比对偶,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异”在前者以排比来叙事,后者则用排比来描绘;“同”在都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像第二段第二层以排比详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用排比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攻秦之忙;和第四段第二层用排比渲染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中心,为结尾服务。

清人章学诚说:“排比之文,欲使顿挫抑扬,得诗人一唱三叹之意。如贾长沙过秦之论,有何等深刻之意,而文有赋心,气如河海,诵读一过,而过秦讽汉之意,溢于言外。”给这种写法的作用,作了确切的评价。

《过秦论》的排比运用,可分三类:

第一,并列许多人名加以突出:如“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第二,只有一点意思,却利用同义、近义的词语变换,一连说上几句,收到渲染强调的效果。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些因为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所以不仅不觉重复,反而感到富于变化。

第三,几点密切关联的意思,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集中地写,收到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某人某事的效果。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是列举不同地域来写秦的壮大;又如“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从四君本身和如何待人来极赞其贤。

《过秦论》在表现艺术上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一篇如明人王世贞说的“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的杰出散文,标志着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查看更多
【《过秦论》的结构艺术】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6130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