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我的几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语)。”因此,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略举几例:
1.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诸葛亮方面的书(如《三国演义》、《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等),学生在查找课外读物时,发现原来诸葛亮原来比周瑜小,还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小结延续:即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例如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课文对葛洲坝的工程的浩大,施工场面的热火朝天介绍得较具体,而葛洲坝具体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上有何巨大作用,课文并未说明,有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了:国家花那么多钱,建这么大的工程有什么用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我国的巨大工程----葛洲坝》一书,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了葛洲坝除了通航和抗洪外,每年还可以发电138亿度,向川东,鄂西,湘西,豫西输送强大的电力,从而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加强第二课堂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该问题将在下面部分做专门论述。
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带课外,凭什么带凭的就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方法这一纽带。语文阅读方法很多,因文而异,针对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1.迁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迁移。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及时在课外读物中得到运用,牢固掌握学习的技能。如《会说话的灯》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学习了单元重点──儿童科普文章学习的方法和该课文后,老师可让学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新型玻璃》。
2.圈点摘录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常与其他学法交叉使用(比如常用的“三读三学”、“四读四学”)。“圈”要求符号尽可能同意,这样便于集体交流,对于较典型的课文,教师还要“下水”圈点,划注张贴,让学生观摩。“摘”什么摘好词好句(便于日后写作);摘文中的疑难之处(便于有针对性的解决)。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培养了兴趣,教给了方法,我们还得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入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就具有示范性,他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之一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以下是几种以课内促课外的阅读欣赏课的参考类型:
1.增进理解型:《李时珍》一课对李时珍采集写书材料,认真辨别药材等只做了概括性的叙述,学生理解不深,而《破庙过夜》这篇阅读材料记叙了李时珍师徒采访途中,在一座满是蜘蛛网的庙里过夜风餐露宿。并以“月下记录材料”和“亲口品尝鸡肠草”这两件具体事例来说明他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衷地体会到李时珍为祖国药物学的献身精神。教学《等飞机遇险的时候》可结合阅读《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革命领袖的故事》、《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讲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让学生读《董存瑞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英雄的热爱。教学《雷锋日记》也可结合课文以外的雷锋日记,加深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雷锋精神。
2.解决疑难型:此类型主要用于解决课本中一些疑难问题,教学了《太阳》一课,有学生问:“太阳的中心温度为什么这么高”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太阳的热》,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他们尝到解决疑难的乐趣。
3.开阔视野型: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学习了《纸的故事》可以阅读《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类阅读教材往往与教材文体相似,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再次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使之得到巩固,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4.学法迁移型:《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采取抓中心句“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来进行教学,同样我们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水乡泽国──绍兴》。又如《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浙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青蛙的眼睛》、《会说话的灯》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自能阅读不需教”。
5.写法比较型: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两文,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侧重点不同,写法就不有所区别。前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若将两文放在一起,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选择诸如此类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发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6.欣赏品味型:《燕子》这篇文章较大篇幅描写春天的美景,所以我们在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描写春天的文章,如《春》、《桃花涧》等文章,加以比较鉴赏。又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找些李白的诗,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只要对诗人或作者作些简要的介绍,做文章的典故略作过多的解说,然后充分利用佳作语言的音韵美和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有时还可以配点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内在的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高品味的佳作名篇,既让学生积累了规范语言,扩大了视野,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表达的能力。
其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诸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和“三个一”活动等专题活动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例如一位老师在设计“牛年说年”的活动课时,其目的是理解积累运用有关“牛”的字词句,扩展有关牛的知识,赞扬象牛一样性格特点的人和事。然后围绕上述目标让学生找相关的资料。活动课围绕目标可如下展开:
1.认牛字:(1)牛字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共几笔查什么部首(2)用牛做偏傍组字(牡、牧、牵、物……)。(3)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三条大牛叠罗汉(犇)。(4)成语不离牛:牛头马面,牛鬼蛇神,九牛一毛,风马牛不相及……(5)你读过的哪些课文中写到过牛《老牛》、《捞铁牛》……
2.画牛图:各人画一头自己喜欢的牛,然后标上各部位的名称(眼睛、耳、鼻、角、蹄、腿……)
3.答牛题:牛有几种属哪类动物什么牛喜欢水什么牛不怕冷什么牛动物园里养什么牛帮人们搞运输什么牛专门产奶牛有几个胃有几个蹄它的尾巴有什么用牛毛可以做什么牛皮呢牛肉做可哪些菜世界上哪些国家流行斗牛哪个国家的牛因为什么原因没人去买
4.颂牛德:每人写一句或几句赞扬牛的话或即兴说话夸夸象牛那样性格特点的人。
又如学生们订阅的《小学生世界报》、《中国少年报》、《青草地》等读物,我让他们从中找出“三个一”:即一篇你喜爱的文章;一个你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一个你不懂的问题。每天抽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以此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使学生想读,教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的。我想,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课本+非课本”的课堂机制也一定会建立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