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主题,不易蜻蜓点水──教学《祝福》的感想

教学分析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完鲁迅的《祝福》。周末邻班几位学生寻到宿舍与我谈起这篇小说。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花了三四个晚读,读了不下八遍了,情节是弄明白了,你问我哪个片断我都能说出来。上课讨论时大家不管回答哪能一个题目都要归为封建礼教吃人。但我还是觉得很朦胧的。”“我也是,有同学说是封建的政权、夫权、神权、族权杀害了祥林嫂,老师充分肯定了他所说的。我也习惯性的接受了这个,但心中还是有一处犯糊涂,但又不知怎样问老师。”“这篇文章怎么跟辛亥革命扯上关系了?”

研讨主题,不易蜻蜓点水──教学《祝福》的感想

小说《祝福》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提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源;或者说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点,许多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概括出来。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已》,而且他们也听说过他的《狂人日记》,多年来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对鲁迅作品形成了概念般的定向思维。在封建制度里,宗法制度、礼教其内容是纷繁的。在小说《祝福》里究竟是其中的哪几点将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绝路呢?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写《呐喊》、《徬徨》的缘由是为了对革命者“喊几声助威”,但“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将这句话作为标语存在自己的头脑中呢?我们教师面对现在的这一群高中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鉴赏小说时,积极鼓励学生探究,小说的具体叙述为分析的根据,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祝福》的课堂研讨中,涉及到小说主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封建宗法制有没有自身的矛盾?

2、小说《祝福》的主题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问题,其实挺好解决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鉴赏鲁四老爷、鲁镇的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祥林嫂的婆婆对媳妇的处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礼教要求从一而终、贞烈,族权允许家族成员的统治者卖掉寡妇媳妇。这是封建宗法制度中存在的第一个不合理性。另外再从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与他的言行以及祥林嫂的“抗争”的鉴赏中我们又可发现: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推崇孔孟之道,学生从所学的《论语》等课文中可知孔孟主张“仁”,强调自多的反省改正。祥林嫂有为自己命运不断抗争自救的过程(不忍婆婆的压迫逃出婆家、逼嫁时抗婚、捐门槛赎身),但鲁四老爷鲁镇的人对她的眼光并没有改变,这又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存在。揭示出封建制度宗法制的不合理性,这应是鲁迅为这个“变革”的社会开的一剂药方:封建制度已经千疮百孔,没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顾历史书中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评定引出对小说

《祝福》主题的探究。历史书中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以这句话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从小说的叙述中去发现中华大地各个地方是否真的如此呢?从祭祀的规矩、祝福的场景、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等等之中,学生自然可以认识到封建的礼教、神权、族权、迷信仍然禁铟着鲁镇的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依旧是老样子,没有什么改变。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句话值得推敲,它的范畴也许只能说是中国的城市。

但是,众多的语文教师在指导鉴赏时只侧重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而主题的分析只让学生理清楚封建礼教是如何逼着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到绝路。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学生在学生结束这篇文章的学习后,其认识水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初中《故乡》的认识水平。

我一直想,我们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在研究课本主题时,如果能让学生多花点时间,多深入的想一想这两个问题,学生对《祝福》的理解会更透彻,对鲁迅所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会更深刻,对于鲁迅的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更佩服不已。

望《祝福》相比《故乡》,留给学生的是更深刻的印象。

一点拙见,请教同仁。

查看更多
【研讨主题,不易蜻蜓点水──教学《祝福》的感想】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57233/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