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教学设计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l教学依据

《雨说》是郑愁予先生的佳作,它清新活泼,明快耐读,轻柔温软。作品出色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一个爱的使者的形象,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在诗中,雨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善解人意!

因为有了爱,世界因此而美丽;因为春雨的到来,世界因此有了无限生机的活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极需勇气,所以有了雨的叮咛和鼓励。

雨是笑着长大的,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也应该笑着长大啊。雨来了,冰雪融化了,江河歌唱了,柳条儿舞动腰肢,小鱼儿跳出水面呼吸空气……一切的困难都会过去,所有的忧伤都会化解,因为,有了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当雨看到孩子们自由勇敢的笑了,它就“快乐的安息”,它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它勇敢、善良、乐观,它是这样的可亲可敬可爱!

带领学生陪伴雨走过奉献的生命历程,便是一次愉快的、充满爱意和笑容的精神之旅。

l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是个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竞赛的形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是一、进入诗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熏陶的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诗歌是文学体裁之一,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它应该包括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体验情景和形象、说出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三方面。因此,本诗作如下设想:

1. 朗读为本。

《雨说》是诗,也是歌,轻柔欢快,活泼可爱,特别适合朗读。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 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本课应教给学生朗诵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要求学生读要读得有情味,品要品出诗的意蕴。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现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4.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l 教学构思

l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朱自清的名篇《春》的片段引入课题。

l 充分朗读,初步感受诗意:

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及思想感情。

l 合作探究、品味诗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分别从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个性化阅读。

l 迁移练习:

春雨引进对你说了这么多话,现在,请你也对春雨说说心里话吧。

l 课堂实录

一、引雨: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一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听,用心去听啊,有一位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在沉醉于甜梦之中的无数儿童的耳边,轻吟低唱着一首温柔亲密的歌谣。这首歌谣的名字叫做《雨说》(板书)

二、读雨、听雨:

1. 读雨

师:请大家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老师听听你们预习的效果如何。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播放班德瑞的音乐《春野》作背景音乐。朗诵后让学生自己做评价)

师:大家自己说说,刚才读的怎么样啊?

生1:好像太快了。

生2:开始的那几节应该轻柔一些。

生3:有几个字有人念错了。

生4:春雨教孩子们笑的句子应该读出勇敢的感觉。

师:好,下面请大家听一遍老师的朗诵,看看这样是不是更好的表达了诗的意境?

2. 听雨

(教师示范朗读,配乐。)

师:作者在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

生:冬景→雨来春到→春雨引领赏春景→春雨的使命:教你们勇敢地笑、自由地笑(板书)

师:那么这首诗的精华部分是上面的哪个板块?

生:春雨的使命。

师:对,它正如这首诗的眼睛,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写作目的是如何完成的。

三、品雨:(局部品味诗歌内容)

1、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

师:

经过严寒的冬天,度过春寒料峭的二月、三月,我们和大地上的万物共同期盼的四月——真正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而春雨,是天空播种的春的种子,细细的,柔柔的。冬天与春天,大地的景物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在课文里能找到描写这两种季节景物的句子吗?是第几节内容?

生:是第1节和第5节。

师:好,下面请男同学读第1节诗句(放音乐)。

师:这冬景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用一些形容词来表示?

生:寒冷、勒索、阴暗、毫无生气。(板书——写在冬景之下)

师:然而,因为春雨的到来,大地的景象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下面请女同学朗读第5节内容,看看这春景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板书——写在春景之下)

冷冻、禁锢 雨 田田润如油膏

枯黄、失去踪迹 来 牧场抽发新苗

冬景 春景

寒浅、留滞 春 池塘鱼儿跳跃

小溪渐渐喑哑 到 溪水新编歌谣

师:春雨带领着我们欣赏了怎样的美丽画卷?

生1:春天的美丽画卷。

学生笑

师:那么,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呢?

生2:牧场、田圃、池塘、小溪。

师:很好,这些画卷里有颜色、有声音、有静景、有动景。有什么颜色?

生3:黑色、嫩绿、红色、黄色、金色。

师:有什么声音?

生4:鱼儿跳跃入水的“噗咚”声,小溪流动的“哗啦啦”声。

师:有没有静止的景物?

生5:泥土。

师:有没有动态的景物?

生6:抽发新苗、跳跃的鱼儿,小溪新编的歌谣。

师:大家看,这里有视觉上的,听觉上的,还有触觉的描写,将春天的美好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一切奇妙的变化,那是因为雨来春到。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第1节与第5节二诗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前后照应

师:由冬景到春景的对比和照应,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

生:应该暗示着什么吧?不知道怎么说。

师: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学景象之中,冬天这寒冷的季节会让我们发掘出什么象征意义呢?——可以让人想起一些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困难、挫折。请大家看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1979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会有哪些困难和挫折?

生1:刚刚经历过“十年浩劫”,整个社会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

生2: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师:非常好!当时的人们对前景一片茫然,失去了方向,猜疑、担忧,反对,都是很自然的反应。可是,别着急啊,别灰心啊,别失去对未来日子的期望啊;你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你别停止对春天追随的脚步,别合上你期盼的眼睛,相信吧,在微笑的等待中,春天的脚步已悄悄地向你迈近了呀!所以,在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一起勇敢地微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而当春天到来,看到万物的变化,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

生:惊喜、欢快。

师:那好,请全班同学用对比的情感、语调朗读1、5节诗句,表现冬春之景的截然不同。(教师配乐)

2、由副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眼”中“勇敢地笑”。

师:这首诗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由上面的分析,大家能明确作者的用意么?

生:很容易明白,诗眼中的“勇敢地笑”是告诉孩子们在遇到暂时的困难,挫折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地等待,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

全班发出赞叹的声音,鼓掌!

3、春雨的特点:

师:朱自清的《春》中也有描写春雨的片段:(投影文段内容,师生齐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牦,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象人家屋顶上笼着的烟”。

在我们这篇课文里,也有类似的句子吗?请大家找出来。

生:第二节。

师:请一个女孩子来读读。(学生读)

师: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

生1:内容上有相同是:都写出了春雨细、轻、柔的特点。

生2:在表现春雨特点时运用的手法是不同的,《春》运用了比喻修辞,使雨的形态更加生动、形象;而《雨说》则运用了拟人修辞,使雨的形态除了更加生动、形象之外,还富有人的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

师:大家都快成名家了!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在诗歌还有许多例子,它们都让雨更富有人情味。

你看,诗人想象着春雨出于爱心,把天和地织在一起;因为爱,她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而呼唤乳名是大人和孩子最亲近接触的一种方式,使春雨更有亲切感。

春雨和夏雨,秋冬之雨是不一样的。夏天的雨常常还带来电闪雷鸣;而秋冬之雨则会带来让人瑟缩的凛冽寒风。这亲切、温柔、细密的春之雨,让我们看到了水的涟漪,感觉到了生命的希望。让我们一起跟着她一同去寻找四处流淌的春的世界吧!

来,让我们收起伞,推开窗,卷起你的帘子,脱下你的蓑衣,取下你的斗笠,问学生——干什么去啊?

生:一起跟着春雨,去迎接春天,拥抱春天!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的细无声。”而在我们的《雨说》里,春雨不再是悄无声息的隐匿者,而是孩子们亲密的玩伴,一个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可爱者!她领着孩子们到他们一向玩耍留恋的场所——田圃,牧场,鱼塘、小溪,有谁能拒绝这些快乐的邀请呢?

学生表示赞同。

4、春雨的使命:

师:春雨来到达大地,除了带孩子去寻找,拥抱春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

生: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师笑: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6-9节的诗句。(第6节教师读,第7节女生读,第8节男生读,第9节多班齐读,配乐)

师:春雨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遥远、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地方。

师:这是一个远景的描写,给人以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的遐想,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雨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大家如何理解“爱玩,”“我是幸运的?”

生1:说明“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生2:结合副标题,雨对孩子们说我也爱玩,但是我幸运,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有玩的时间,有玩的空间”。而回顾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把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间和自由都剥夺了!

学生们纷纷点头。

师:雨多幸运啊,她是在“白云的襁袱中笑着长大的,有什么含义?

生1:白云做的襁袱,那是多么的轻柔舒适啊。

师:很好,这和我们传统的育婴方式截然不同——大人把婴儿的手脚包在被子里,还拿带子捆起来,这极大程度上束综了孩子的自由和活动,这样被捆绑着长大的孩子怎么能“笑着长大”呢?春雨是快乐的,喜悦的,她是在一个可以自如活动的空间成长的,而这个空间,则是与上面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素质教育,还孩子的天性,还孩子的灵性,还孩子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

师:刚才说了,有困难,有挫折,不要紧,应该“勇敢地笑”,在这里还能读出别的内涵吗?

学生思索后,表示想不到。

师引导:看看副标题,再看写作时间,这个时候已经有独生子女出现了,而今天读这首诗的小读者,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众所周知,所以,春雨要教孩子们“勇敢的笑”,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作者没有板起脸来说教,而是把这种道理通过具体的文学意象表现出来,你看:(完成板书)

春 天 的 声 音

柳条儿 在 勇 弯了腰

石狮子 风 敢 出了泪

小燕子 雨 地 斜了翅

旗子 中 笑 哗啦啦

大 地 的 希 望

(注:中间是“笑”字的变型、再创。)

它们正是在风、雨中“勇敢地笑”啊!(完成板书左、右斜线部分文字)

只要勇敢地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师:当春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她便“不再回去”,她就“快乐地安息”,你读出诗句有怎样的内涵?

生:有一种奉献精神吧。

师:是啊,春雨是这样的温柔、可亲、灵动,可爱,当她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之后,自己最终牺牲了,生命将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给孩子们带来甜蜜的回忆。这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她为自己的奉献的快乐!

四、赏雨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再次齐读全诗,要求大家做到整齐、响亮、有感情,读出诗的语言特点,读出春雨的特点,读出“爱的歌谣”的味道。行么?

生:没问题!

(放音乐,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五、赞雨

师:春雨给大地带来了春色满园,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给大地带来了欢声笑语。她教孩子们要勇敢,要快乐,要自由地笑,她告诉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耐心地等待明媚的春光,因为——希望就在前方!让我们一起融进这春雨的世界,做一个带给人间更多欢乐的人吧!

六、写雨

布置作业:请用心倾听雨的声音,并用自己心底的情感写一写春雨。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 课后巩固与延伸:

一、摘录两句课外古诗文中描写春雨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题目“秋雨声声”能换成“秋雨”吗?为什么?

2、本诗想表现什么中心?

3、怎样理解诗句“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化一多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4、“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梦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关爱;《秋雨声声》用拟人手法写出柔情,请你运用拟人或比喻写出夏雨的热烈,用诗歌的形式写出。

l 教学反思

1. 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初步解读,要知道学生认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应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能够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式的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在诗歌教学中,优美的背景音乐必不可少,它能引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教师应在备课时多费些心思去筛选,我个人认为班德瑞的专辑《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较合适。

查看更多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56980/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