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能否研究研究说话技巧,把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呢?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中有许多人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现在,我们来学一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说话正是如此。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窥镜( ) 谤讥( ) 期年( ) 形貌昳丽( )
市朝( ) 间进( ) 暮寝( ) 朝服衣冠( )
2.常识介绍
(1)剖析文题: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王即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文体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此书并非西汉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3)背景简介: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3.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五.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2.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
3.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议论 今义:诽谤嘲讽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身边大臣 今义:方位名词
(三)一词多义
1.朝 a.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2.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 通“熟”,仔细。
3.上 a.受上赏 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 向皇帝......呈上
4.若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比得上 b.门庭若市 如,像,动词
5.美 a.不如徐公美 美丽的 b.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6.修 a.修八尺有余 身高 b.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7.时 a.时时而谏进 有时 b.时而献焉:到时候
8.旦 a.旦日 第二天 b.旦辞爷娘去:早晨
(四)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
2.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6.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7.暮寝而思之: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五)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 (1)能谤讥于市朝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六.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体现了邹忌怎样的心理变化?这“三问三答”各表现了妻、妾、客怎样的语气和心理?由此邹忌联想到了什么问题?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自信—产生怀疑—不自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地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偏爱)
妾曰:“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式赞美,口气有点勉强。(畏怯)
客曰:“徐公不若">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式赞美,口气有点客气。(敷衍)
联想的问题:由自己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
3.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
(1)没有正面提出要齐王纳谏,而是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2)从自己的小事推至齐王的治国大事,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由自己受蒙蔽推至国君也受蒙蔽,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齐王听了上谏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明确】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5.找一找全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哪两个字?并由此说一说邹忌和齐王身上都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邹忌——“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其中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和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
齐王——“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言论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表明了赞同与肯定,同时我们也看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明君的高大形象。
七.自主总结,疑点追踪
1.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2.邹忌用“讽”的办法使齐王接纳了自己的意见,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3.《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给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启示? 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邹忌自知不如——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妻妾皆美邹忌——要警惕讨好恭维话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规劝齐王——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齐王纳谏除蔽——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八.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