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安排古诗学习时,沿用了传统教材采用的“古诗两首”的方法。这样的编排除了诗意上有明显的联系(如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写自然景观的秀丽;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都是写朋友之间的别离)之外,在教与学方面具有的潜在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笔者由此联想到的,是凭借这“古诗两首”的编排方法,试图改变一下传统古诗学习一首接着一首教学的做法,进行“古诗两首”对读的教学尝试。
“古诗两首”的对读,指的是这两首古诗相互对照着阅读,实现诗意、诗句和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以期达到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古诗阅读的练习和试题经常有用词的比较、诗句的辨析等,这是古诗常见的对读。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偶)前言》中早已指出:“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读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诗意、诗句与诗境三个方面提出“古诗两首”对读的教学策略:
一、诗意对读的教学策略
先要反复朗读这两首古诗,做到范读、个别读、小组读和齐读等形式多样、交错进行,以至达到读得通顺,读得流利,读得琅琅上口。然后,提出“你读懂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说一说,小组再派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说的要求是:诗意可以不完整,顺序可以有先后,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这两首古诗都写了……”这层意思来。如果达不到要求,重新回到朗读的环节,直至完成这个要求为止。最后,教师小结:“诗人李白和王维,当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时,能够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景物,却有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看来,无论古人与今人,亲情、友情都是人之间常情,情爱、友爱都是人世间真爱。”顺便说一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古诗教学戴着诗意的镣铐来跳舞的不良现象,那种抄诗意、背诗意、考诗意的做法毕竟已一去不会复返。
二、诗句对读的教学策略
在一样的送别一样的友情里面,是否也有一样的心情?就需要通过诗句的对读去把握。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意对读以后,就可以开展诗句的对读了。要体会出诗人惜别时心情,首先,可以用“你们读了这两首诗,能体会到李白与王维在老朋友分别时刻的心情吗,你们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与思考。这是一个个性化体验的问题,思考时不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首诗之间的适时转换和以“一家之言”的身份参与交流,使学生在无意间促成两首诗诗句的对读,达成诗句对读的目标。要做到这一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设计一个可能出现的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一:
生1:李白在送孟浩然时,虽然依依惜别、舍不得分开,站在黄鹤楼上一直到望不见朋友乘坐的帆船。但送别时的心情看不出有难过、不高兴,因为“烟花三月”是花开得非常茂盛的春天,这样的季节,人的心情不会不愉快的。
生2:李白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扬州是个好地方。
……
师:大家体会得不错。那么,王维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3:王维在送别元二出使安西时,虽然也是难舍难分,但心情同样是好的。因为诗句中描写的景色也是很美。“朝雨浥轻尘”是说清晨的小雨使得空气清新,没有烟尘飞扬。“青青柳色新”是说杨柳的青翠。这样美的景象人的心情肯定也是不错的。
……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要补充一点:黄鹤楼不但是天下名胜,而且在传说中也是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渭城是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必经之地,亲友大多在渭城送别。在唐代,能够从军或出使西域是人们心目中令人向往的壮举。因此,诗人李白与王维尽管都是与老朋友别离,但是心情都愉快的。
从以上片段分析看,针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学生是不会措手不及的,课堂交流学生也不会“鸦雀无声”。所以,诗句对读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来进行。当然,在对读时、对读后,应把朗读贯穿始终。特别是体会到了诗作者是怀着愉快的心情送别老朋友以后,就要在“读得通顺,读得流利,读得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再提高古诗朗读的要求──怀着与诗作者同样的心情进行朗读训练。
三、诗境对读的教学策略
诗意的生发就产生了情感。情感的表达转化为一个个意象的描述,创造出一幅幅有意蕴的画面,浑然天成,这就有了诗的意境。因此,诗境是真正走进诗王国的一道城门,进了城门就会发现里面是多么的辉煌。诗境教学尽管有难度,但不进这道城门总是说不过去,采用诗境对读的教学,是想进去得顺畅些、辉煌发现得多些。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思考题边读、边想象──请大家自由地、轮换着读这两首诗,由朗读慢慢地转为背诵。背诵时,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努力地使自己的脑海里出现诗中描写的一个一个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诗意画。然后,教师设法让学生在脑海里的这幅画“动”起来──请大家再次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描述,边想象诗人与老朋友依依话别的情景。这是一个由“景”自然地转到“情”的过程,景与情合一,情与景交融,是诗境得以体验和对读的“前奏曲”。这里,教师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用轻轻的、低沉的,浑厚而深情的诗朗读来吸引学生;二是要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诗中的那景、那人(如神情的、语言的、行动的等),为学生的合理想象助“一臂之力”。当然,也可用媒体、配音乐等手段相助,但语言描述最“正宗”,最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染力。有了以上两步的铺垫,接着就可以进行诗境的对读了。这时候应该相信学生一定是有话可说,会把诗人的情感抒发出来。以下片段将会出现对读之中。
片段二: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人李白站在黄鹤楼上与老朋友孟浩然依依话别的情景。“浩然兄,一路要多保重啊!”
生2: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船帆的影子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多深啊!
生3:望着远去的帆船渐渐消失,李白在心里默默地想:老朋友,过些日子,我会来看你的。
……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么谁来说说王维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呢?
生4:王维也是难舍难分的。在这样一个雨水刚刚润湿尘土、空气清新、柳叶轻轻摇曳的早晨,景色是这样美,但老朋友就要分别了,多么舍不得分开呀!
生5:老朋友,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你这位老朋友了。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客舍把酒话别的情景,他们的感情是多深哪!
……
师:说得好。这里老师也想说了,客舍是古人出门在外,过着羁旅生活的伙伴,而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柳,就是“留”呀,老朋友,尽管你出使西域是值得庆贺,但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啊!“劝君更尽一杯酒”,把自己内心此刻的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都集中在最后一杯酒中,话,已经说不出来,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但再饮一杯别离酒,要说的话都已在酒里面了。同学们,现在你们再读一读这两首诗,再看看诗人在相同的情感表达中,写景、写物,或者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是否一样?
生6: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首诗都写景的,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饮酒话别的。
生7:李白的情深,表现在一直站在岸边直到望不见朋友乘坐的帆船的影子。而王维的情深是把酒话别。
……
师:大家说得真好!此刻,我们不但已经了解了这两首古诗的诗意、理解了诗句,还体会出了诗中美好景色下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愉快心情和表达的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现在,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种心情、这样一种情感来朗读这两首古诗、背诵这两首古诗。
“古诗两首”对读的教学尝试,充分利用了教材古诗编排的特点,在比照中学习,在比照中理解诗意、诗句和诗境,两者相得,一气呵成,教学是完整的。这样的古诗教学也许就是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也许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当然,古诗对读还可以在诗的特色、课外延伸等方面拓展,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