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学 平 台
[课标要求]
1、掌握生字词及多音字。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点。
3、领会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5、体会文中寄寓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像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如何做到尽快记住。对于初一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类记忆的方法。依据课文具体内容可将文章的知识点归为如下三类:
一是拟人动词:脚步近——睡醒——张开眼——脸红——钻出来——坐着——躺着——打滚——赛跑——捉迷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眨呀眨的——抚摸——高兴——卖弄——唱出——生长——花枝招展——笑着——走着——领着
二是叠词的运用:欣欣然 偷偷 嫩嫩 绿绿 一大片一大片 轻悄悄 软绵绵 嗡嗡 星星 微微 密密 点点 慢慢 稀稀疏疏 渐渐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个个 舒活舒活 抖擞抖擞 娃娃
三是景人的特点:草(嫩、绿、新、软);花(争、艳、香、繁);风(和、香、轻、湿);雨(多、细、密、绵);人(多、活、赶、忙)。
这样的分类记忆,既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所写人、景、物的特点,又便于记忆和背诵。
[整体感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如何描绘春天的景物,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惑:本文分三部分安排,这三部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到来,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重复使用“盼望着,盼望着”,突出了作者对春的渴望;春天降临后,作者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用浓墨重彩描绘这美丽的春天;最后用三个比喻直接颂扬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概括地说,作者是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安排全文的。
质疑: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景物的,一共绘出了几副图画?
解惑: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写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质疑:在绘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解惑: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三个角度,绘出三种形象,形成排比,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使人读后产生无尽的喜悦、无穷的活力、无限的希望。
[语言揣摩]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叠用,写出了望春心切,“脚步近”拟人手法的运用,充满喜悦之情。这一句写对春天的盼望,领起全文,点明题目,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是一幅春雨图。首先写春雨的特征:“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多,接着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不仅写出雨细密,而且写出了亮和绵长的特点,唤起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斜织”一词又照应了上文的风,可谓含蓄。
[研究课题]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①水涨起来了 ②应和 ③捉迷藏 ④散在草丛里
他涨红了脸 和面 宝藏 散会
2、给下列形近字的组词。
蓑 悄 趟 浙
衰 稍 淌 渐
哀 俏 倘 惭
衷 梢 躺 晰
二、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宛转:
酝酿:
三、朗读背诵
朗读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还要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抑扬顿挫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开始前,可以先小声朗读或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比如,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表示语意未尽而中途极短暂的停歇,“.”表示重读。)
四、问题探究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提示:“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且“钻”字还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提示:“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提示: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4、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欣赏评价
1、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认真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2、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幅画面,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六、拓展阅读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厌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与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烈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霄,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影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地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探究建议]
1、请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描写日出过程的词句。
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形容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含义一样吗?
4、文中作者把抒情的主人“我”幻想成什么?结合画线句可看出作者目的并非夸大自我,而是让人们联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