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见:被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 案:通按,查办、审查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 移:改变
10.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袁安为人严重(严肃庄重)、行高(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③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④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 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人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北击匈奴。袁安等人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但奏章都被搁置。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答案】C 【解析】回复,批复。
10答案:B(①句只说了袁安去从事处办事。④是公卿对北虏的评价。⑤说明等人认罪。均不能表现袁安的严重行高的特点)
11【答案】A
【解析】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阅读练习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B 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D.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政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关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C.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D.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5分)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5分)
参考答案:
4.D(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5.B(典边:典有支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文中为镇守边疆)
6.B.(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不正确,应是袁安上奏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获得皇帝许可后,才释放的人)
7.(1)当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所牵连收押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关键词辞,供词;及,连累;案,追查。大意、语句通畅2分)
(2)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关键词谲诈,诡诈;厌,满足; 开许,开口同意。大意、语句通畅2分)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是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本州人的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想经由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里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词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此事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理清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因此获罪,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感动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俘虏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违背信义,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凝滞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向北攻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物,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复。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没办法陷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