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训练:阅读题30篇(可下载)

课后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必做训练30篇

2010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训练:阅读题30篇(可下载)

(一)

《哦,香雪》(08-09西城二模)铁凝

台儿沟这座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山村,住着女孩香雪、他的女伴们以及十几户乡亲。

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就在这个一分钟里,香雪和女伴们抓紧时间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沙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旅客们爱买香雪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是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里的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的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那不是吗。”相雪指指桌角。

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香雪再卖东西的时候,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冲动之中,香雪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伴着香雪和女伴们焦急的呼喊声,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香雪在西山口下了车,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却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仔细的端详着手中铅笔盒: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现在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她想:将来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一定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走着走着,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门。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一九八二年六月

13、第二段划线句子表现出台儿沟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4、本文写了一个乡村女孩的故事。结合4-8段的内容,在横线上概括故事情节,并子啊括号里用一个词写出香雪的相应的心理变化。

故事情节: → 香雪发现自动铅笔盒 →

香雪心理:盼望 → ( ) → ( )

15、从文中看:香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如何看待香雪的思想感情?(1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3、

作用:②交待了下文香雪与自动铅笔盒的故事的发生背景。(或:为下文写香雪与自动铅笔和的故事做铺垫。)

14、答案要点:故事情节:①香雪想要(或:想换、希望得到)自动铅笔盒

②香雪换回(或:拥有)自动铅笔盒

香雪心理:①激动(兴奋、高兴)②憧憬(或:向往、满足)

15、答案要点:①淳朴(或:善良、单纯) ②执着(或自尊、上进)看待示例:香雪生活在蔽塞落后的小山村,①真诚热烈地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渴求知识。②香雪的梦想令人同情,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令人赞叹。

(二)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08-09海淀二模)

①听窗外呼呼的风声。我知道,这番风一来,杏花便要开了。而我,却像枯藤般缠绵在病床上。

②门被轻轻推开,我的主治医生进来了。他与别的医生没什么两样,也只会对我说:“别着急,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可是,每转院一次,我的希望都会熄灭一块。此时,我的心几乎“黑屏”。医生翻看我这一周的各种化验单。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点滴瓶渐渐空掉,小护士在为我拔针头时,忽然问了一句:“您知道什么是花信风吗?小侄女今早问我,您是老师,也许会知道。”

③这句话话刺痛了我的心。沉默了一会儿,我静静地回答:“花与风之间有着自己的约定,每年从1月到5月,共有二十四番风。一番风来,一种花开。一番吹开梅花,二番吹开山茶,三番吹开水仙……直到天暖,直到所有的花都开好。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叫花信风。现在吹的是第十一番,叫杏花风--------”我的喉头哽住了。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风啊!我领着一群孩子,小鸟般飞出校园。风舞动着头发,杏花开成了海。孩子们簇拥着我,用花开般柔软的童音唱着:“一番梅花,二番山茶,三番水仙,四番瑞香……”小护士呆住了,他孩子般喃喃着:“多美的约定,多美的风,简直像童话------”连我的主治医生,也放下那叠化验单,侧耳谛听着窗外的风声。我的泪,再也无法控制大滴大滴的泪流出来。

④那天,主治医生温和地问我,愿不愿意为他的学生们上节课。我无语。我不想被人推到讲台上,在众目睽睽下,在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之间,展示我萎缩的四肢。和晦暗的病容。他微微一笑:“上课的事不急,外面风很暖,我推你出去走走。”

⑤轮椅缓缓前行,外面的一切熟悉又陌生。草绿得逼人的眼,杏花如雪。正值课间休息,一群学生走过来向老师问好。我看他们自如地行走,轻松地挥手,心中无限羡慕。几片花瓣被小鸟踏落,恰恰飘到我脸上。有个女生微微一笑,俯下身,一片一片,为我拂去脸上的花瓣。纤细而灵活的手指,挨着我的脸,有种善意的暖。我心动了,就算是当教具,在这样的花开时节,为这样的学生,也是值得的。我决定配合他们上一节课。

⑥第二天早晨,天气晴好,主治医生推着我出了病房。我想到马上就要以这般狼狈的模样,面对几十双好奇的眼睛,心仿佛裂开了千万条缝,凉风没完没了地灌进来。可是,他竟把我推到一棵花树下。学生们早已排队等候,向我鞠躬问好。我还看到一位气质温婉的老太太,主治医生介绍说她是他的老师,我不禁愕然。主治医生蹲下身子,调整着轮椅的靠背。一个男生替我将枕头垫好,有个短发女生细心地用毛巾被盖住我的腿。我越发惊诧:把教具盖得这样严实,怎样给大家展示病变的特征呢?主治医生含笑对我说:“那天,我向同学们提起了花信风,大家都很感兴趣。现在,请你给我们讲讲吧。”我怔住了。一瞬间,所有不安与悲凉,都潮水般退却,我的心中一片温润。从花叶间望出去,天空蓝得像童话,阳光穿过繁花,在每个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⑦我为他们讲花信风的由来,讲与花信风有关的诗词:“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学生们轻轻的鼓掌,老人眼里有默默的赞叹,主治医生则微笑着,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情不自禁地,讲起我的那些孩子们:他们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每个人都是我心头的一朵花。朵朵都叫人爱不够,朵朵都叫人想念。

⑧那位老人笑了:“姑娘,你是个懂得爱的好老师。”她慈和的目光,仿佛能看到我的心里去:“姑娘,我30岁时也患过格林巴利综合症,跟你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我张大了眼睛,呆呆看着她。“可是,你看现在的我,不但照常上课,还能登山,拉琴,跳舞,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老人握住我无力的手指,主治医生站在她的背后,默默微笑。我的心猛地一震,仿佛有风忽然掠过,惊醒了心底那些沉睡的渴望。

⑨又是一个春天,我终于痊愈,终于站在了讲台上。我给新一级的孩子们讲花信风:它懂得所有植物的梦想,它坚守着与每朵花之间的约定,它带着二十四番耐心,二十四番热诚,一遍遍叫醒沉睡的花朵。

⑩就算病过,枯萎过,可谁会错过,那一番又一番美丽的花信风呢?

15、阅读1-8段。写出“我”在治病经历中心理变化过程。

→ 自卑 → →

16、本文第3段中“我”与孩子们出去赏花的情景写得十分美好,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7、本文第5段划线处描写细腻动人,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18、“花信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从6--9段中举例加以分析。(14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5、绝望 感动(或:温暖)震惊(或:受到震动、有了希望。)

16、答案示例:营造了“我”和孩子们赏花的欢快氛围,与“我”此时的境况、心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内心哀伤。同时,与前文风吹杏花开的情形相照应,并为下文体现花信风的象征意义做好了铺垫(或:下文“我”给学生们讲话信封的由来,老人鼓励“我”使“我”振作起来等内容做铺垫。)

17、答案示例:这个句子写出了女生为我拿去脸上花瓣的情景。期中“俯下”“一片一片”“拈”“轻触”这些词语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女生的细致、动作的轻柔,更让我们读到了她对“我”温柔体贴的关爱之情。

18、答案示例:深层含义:

1:当人遇到困难时,那种用爱心或良苦的用心唤起人们希望,使之走出绝境的无私帮助。

2:善良的人们用自己的爱心及时鼓励和帮助深陷或困境的人,使其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恢复生活的信心。

(三)

《又临黄河岸》高缨,完成第13—15题。(共13分)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5.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15.答案示例:(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四)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完成21——27题。(12分)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21.“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22.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23.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24.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25.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26.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27.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

21.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22.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23.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24、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25、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

26、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27、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五)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季羡林 完成14~16题。(11分)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北大与清华各考试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精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

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入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王致和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一条小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庭院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

据说当年黎元洪大总统在这里住过。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北大校长胡适住在黎元洪曾经住过的房子里。我住的地方仅仅是这个大院子中的一个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我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中,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砖棺。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憧憧,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来拜访我,我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第二进院子里有很多树木,我最初没有注意是什么树。有一个夏日的晚上,刚下过一阵雨,我走到树下,忽然闻到一股幽香。原来这些是马缨花树,树上正开着繁花,幽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中年人。相距将近二十年的两个我,忽然融合到一起来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还是五十年,都成为过去了。现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变,层楼摩天,国道宽敞。然而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噬掉了。看来在现实中小胡同的命运和地位都要日趋消沉,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坏事。可是我仍然执着地爱着我的小胡同。就让它们在我的心中占一个地位吧,永远,永远。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14.“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这句话中的“乐”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1)“我”对街灯并不辉煌且“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街道甘之若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朴实、自然、幽默、生动、深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小胡同”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自己对小胡同的观感或体验,就这段话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2)“我”能听到仙乐一样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1分,意思正确即可) (3)“我”能闻到路旁小花摊上栀子花和茉莉花散发的幽香(1分,意思正确即可) (4)“我”能伴着小胡同中悠扬、深邃而略带凄清的叫卖声入梦(1分,意思正确即可)

15.示例:“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1分)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院子的大而深。(2分,意思正确即可)

16.遗憾、豁达、留恋和热爱。(第一问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第二问3分,扣住题意作答2分,语言表达1分)

(六)

玉 完成17~19题。(8分)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17.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⑤段列举的带“玉”字的词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作简要解说。(3分)

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说明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建筑、宗教和文化。(3分,意思正确即可)

19.象征义:连年有余(1分) 解说:示例: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莲花”和“鲤鱼”代表着美好、富足,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连年有余”。(2分,意思正确即可)

(七)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完成20~22题。(7分)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积铢累寸①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蕴含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称之为“有学问的笨伯”,中国称之为“两脚书橱”。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②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③……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④,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比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注释:

①积铢累寸: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能积少成多。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

②砣砣穷年:终年都非常努力、勤劳。矻,读kū。

③无关宏旨:不关涉主要的宗旨。多指于大局无碍。

④探骊得珠:历难冒险才能求得珍品。比喻做文章等抓住了要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分)

21.首先作者提出“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其次作者强调“智慧必须以学问作基础,才靠得住”;接着作者运用喻证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牢靠、精澈、宝贵。(3分,意思正确即可)

22.仅有学问,是不会有成果的,更谈不上取得大的成果。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靠的是善于运用学问的智慧。(2分,意思正确即可)

(八)

《巩乃斯的马》 周涛 完成13~15小题。(共11分)

①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②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心理反感。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而巩乃斯大草原上的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则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③那是一九七○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把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④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⑤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沿河形成了一道陡直的不规则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⑥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周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⑦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⑧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⑨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⑩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⑾离开巩乃斯草原之后,我再没有机会见到那里的马。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到处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⑿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有删改)

13.文章标题是“巩乃斯的马”,为什么要先写牛和骆驼?“巩乃斯的马”有怎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画线句子对“笑”的描写非常富有表现力,请你结合本段内容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哪些场面呈现了巩乃斯马的“全部魅力”?你如何理解作者今天爱马的情怀?(5分)(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答案要点:第一问:①用牛和骆驼(被人类征服的仆役形象)与巩乃斯的马作对比,突出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②引出下文对巩乃斯马的描写;第二问:①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②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问每个要点1分,共2分,括号里的文字可不答;第二问1分,两个要点答全得1分)

14.答案要点:①从“大笑”到“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到“止不住地狂笑”再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形象地表现出了“笑”的程度越来越深;②表现了此时“我们”的痛快、舒畅的心情。(或:表现了“我们”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的心情)(评分标准:本题3分。第一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2分。)

15.场面:①冬夜雪原上骑马狂奔,②夏日暴雨中马群奔跑。 理解(要点):①今天爱马,爱的是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一切美好传统;②我们应该发扬“龙马精神”,因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每个要点1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1分)

(九)

《产品的生态设计》 完成16~18小题。(共8分)

①传统的产品设计将重点放在设计、制造和保养上。然而今天,人们在设计产品时不得不关注环境,因为产品在它从原料、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直至废弃处置的整个寿命期间,全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环境。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生态设计。

②在这种新的设计过程中,要给予环境以与利润、功能、美学、人体工程、形象和总体质量等传统的工业价值相同的地位。这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就叫生态设计。

③当前生态设计主要有两种类型:

④一是产品改善,即从污染预防和关心环境出发,对现行产品进行调整和改良。产品本身和生产技术一般将保持不变,所做的调整主要是污染预防和资源回收利用。

⑤二是产品再设计,即保持产品概念不变,而对产品的组成部分进行进一步开发或更新。产品再设计的目标是:增加无毒材料的使用,使产品易于再循环,易于拆卸,增加备件和原材料的重复利用,或最大限度减少产品寿命周期中若干阶段的能源使用量。

⑥在废物循环再利用领域,生态设计的思想是如何运用的呢?人们提出了“4R”的设计要求,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再生(RECYCLE)、回收(RECOVERY)。

⑦“减量”是指产品在既定的功能和价格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将使用的资源抑制在最低限度。如:同样一只瓦楞纸箱,采用先进的楞型板纸,使减少纸层后同样可以实现保护商品的功能。

⑧“再利用”是指设计的产品在使用后无需加工即可再加以利用,或者以废物的整体形式再利用,或者即使整体不能再利用,零部件仍可再利用。如:用可多次加油、换火石的打火机代替一次性打火机,可减少塑料废物。

⑨“循环再生”是指设计的产品有利于废物作为生产原材料再生回收利用。为此,要求设计出的产品容易拆卸组装,每一零部件避免使用多种不同材料复合,零部件上附有所用材料的标记,便于按材料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离、再生。尽量选用可再生循环的材料。如台湾的宏基公司于1992年采用再生纸与瓦楞纸包装电脑,取代传统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塑料。

⑩“回收”是对废弃物中有用的资源或成分再加以利用,属于部分资源回收的一种方式,它要求设计时采用材料替代品,更有利于回收有用的资源。例如,为了从废塑料薄膜中回收热能(焚烧),应对于将以焚烧形式处理的塑料制品,选用不合铅的塑料,以免回收时危害环境。

16.产品的生态设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文章第②至⑩段的行文思路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3分)

1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材料体现了哪一种废物循环再利用的设计要求?为什么?(3分)

链接材料:马来西亚设计出一种装载家具的可折叠硬纸箱,能折叠成多种形状,适合装载不同形状的家具,实现整体通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产品在它从原料、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直至废弃处置的整个寿命期间,全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环境。(评分标准:本题2分。回答完整给2分,内容有丢落给1分。只答“人们在设计产品时不得不关注环境”不得分)

17.什么是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两种(主要)类型生态设计在废物循环再利用领域的运用(评分标准:本题3分,每空1分。括号里的文字可不答)

18.再利用。 因为可折叠硬纸箱适合装载不同形状的家具,实现了整体通用性,在使用后无需加工即可再加以利用。(评分标准:本题3分,“再利用”1分、“结合链接材料”1分、“结合原文”1分)

(十)

《塑造梦的泥土》 牛汉 完成第15—19题。(共11分)

1几年前,年过六旬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我,回忆久远的往事时,她说,50年前,我离家逃难后,我家东屋内的墙角,留下了许许多多我捏弄的泥东西,还有一大堆我从野地里挖回来的黄土。祖母盖上一领席子,怕积灰尘和麻雀粪。我在家的时候,这个墙角是一块禁地,弟妹都不敢闯入。

2那些泥东西是我用了两三年工夫捏弄出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是脱的各种模子:有十二生肖,有树木,有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些模子是我在寺庙里脱的,县里城隍庙的神鬼,我几乎把它们都脱成模子。晾干的模子敲起来当当作响,如钟声一般。

3脱模子可是件大事,我几天前就得把泥和好。我把面团似的黄泥用手不停地向一块方形青石上面重重地摔掷,直到黄泥好像出了油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才算和好。然后用湿的破布盖起来,让它“醒”几天。醒过来的泥土,容光焕发。

4记得有一年,到神山去赶庙会。神山是诗人元好问①晚年栖居的地方。他的读书楼门窗上全是雕刻。这一带的雕刻远近出名,我就不去看戏,只顾脱模子,脱好的模子,装在篮子里,用湿手巾盖严。游客还以为我是卖吃食的小贩。除去用黄泥脱模子外,神山庙会的摔跤场地也使我着迷。我想学点诀窍,长大当个受人敬仰的摔跤手。那天有忻州著名的摔跤手外号叫毛猴的出场,人虽瘦小,却会向对方借力,摔倒了几个门神似的大汉。我挎着沉甸甸的篮子,挤在人堆里,在牧马河边的场地上看摔跤,一直看到第二天黎明。手臂上挎的篮子把手压得发木也没放下来一次。

5我脱的模子有成百个之多,摆在成年不见阳光的东屋里,晾了满地,这些泥东西非常逼真。我买了颜料,有的涂成彩色的,有的我觉得不上颜料倒更美气些。我自己也学着捏,捏一些简朴的东西,如鸡兔之类。我的这些泥塑,在村里孩子们中引起很大兴趣。比庙会上卖的那些泥玩意儿不差一点。他们向我要,有时就送给他们,有时我要“报酬”,他们用香瓜、桃和甜杏核换。

6我离家以后,祖母不让弟妹们动它们,说,“那是你哥哥的命,他回家看少了几个,饶不过你们。”祖母思念我时,就掀开席子看看,说:“泥胎上有成汉②的手印。”是哪个手指头的指纹,她都认得出来。

7我自小就觉得泥土不脏,相信泥土是很神圣的。小时侯,我们孩子问大人:“我是怎么有的?”回答总是说:“河滩上捡来的。”再问:“河滩怎么会生出我呢?”大人们笑笑说:“是用泥捏的。”我坚信不疑,泥土具有生育能力,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没有土,神鬼也无法生存。

8有一年,我不过五六岁,父亲带着我去东古城逮红脯鸟,偶然间,我在一个洞里发现一块上好的黄土脉。那里的土脉闪闪发光,颜色深红,好像充满血脉的皮肤。用手摸摸那土似有知觉一般,微微地颤动着。我发疯似的,用手去挖,哪里挖得动;用舌头舔舔,有温热的感觉,断定不是石头。父亲对我说:“据说当年修文庙时,塑孔子像的泥就是从东古城挖的。”我当时相信一定是从这洞里挖的。我想,能塑孔夫子像的土,一定有些“灵气”。方圆几十里全是黄土,为什么只选中了这里的?

9第二天我一个人带上镐头和篮子来挖。这个秘密,我从来不告诉任何人。我虔诚地跪在洞里,使出浑身的劲才能用镐头挖下一点,挖下的土不是散的、酥的,是成片成片的,像花瓣儿似的会卷了起来。我装了满满一篮子,仿佛采了一篮子鲜活的泥土的花朵。真的,不但像花,闻一闻还有些沁人心脾的奶汁的气味。以后,我隔几天悄悄来挖一次。这种土,质地为什么这样的奇特,大概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否则为什么能透出光彩,还有着天然的可塑性?人还没有去用它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

10几十年之后,我一见到梵高画的泥土,立即想到了这堆家乡的土脉,它是可以塑造梦的泥土。我的童年和少年有做不完的梦,泥土也有做不完的梦。泥土并不哑默,对于它不存在寂寞和孤独,它只有献身的静穆和渴望的天性。

11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

(有删改)

注:①元好问: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历史学家。

②成汉:本文作者,原名史成汉。

15.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孩童时代与泥土有关的几件事,请你仔细阅读④——⑨段,补出下面的内容。(2分)

(1)

(2)不厌其烦脱出成百个模子,还饶有趣味自己捏泥塑。

(3)

16.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本文第6段有哪些作用。(2分)

17.第9段的文字描写生动而新颖,请就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2分)

18.本文最后一段写道“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请你概括说明:(1)文中哪些内容表明了泥土能“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2)“塑成最美的生命”含义是什么。(2分)

19.本文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3分)(1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

(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

(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

(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如获至宝”写成“独自秘密挖黄土”也可)

(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这段文字表现出祖母对“我”的偏疼,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同时,本段既与文章第一段内容相互呼应,又深化了文意,使行文思路自然顺畅。

(共2分。内容、结构各1分。祖母偏疼0.5分;侧面表现0.5分)

17.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人还没有用它去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这个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共2分。修辞或词语恰当1分;赏析1分)

18.(1)“我”脱的各种模子,捏的泥塑;生出的人(可理解为养育的人)、生出的五谷杂粮、生出的各种花木;塑的孔子像

(2)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共2分。每小题1分。第(1)题写出任意两方面内容即可)

19.答题角度:对泥土的痴迷;对泥土的敬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理解2分)

(十一)

龙 完成第 20—22题。(共9分)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

——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像、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查看更多
【2010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训练:阅读题30篇(可下载)】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53375/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