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比较视野中的《丑小鸭》解读

课后练习

【摘要】

蝴蝶效应:比较视野中的《丑小鸭》解读

蝴蝶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常常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比较的方法解读《丑小鸭》,有利于张扬学生思维优点的“问题串”的引发和“蝴蝶效应”的形成。因为比较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中的“愤”“悱”,有利于创设让学生产生“愤”“悱”的语境,有利于触及和深化“启”“发”。当然,“蝴蝶效应”既能发挥正向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蝴蝶效应 比较教学 《丑小鸭》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蝴蝶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致使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又会引发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一首流传于西方的民谣对蝴蝶效应作了非常形象的注脚: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常常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丑小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这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在课文的阅读提示中,编者是这样说的:“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该册课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作了这样的阐述:“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童话的意义:在人生的道路上,尽管挫折难免,可是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只要不懈追求,就能最终取得成功。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告诉笔者,这样的解读他们似乎不太满意。部分学生疑惑的目光、欲言又止的神情使我明白:学生未求甚解。

“丑小鸭”,这么精彩的一个文学典故,怎能读得懵懵懂懂?

笔者又上了一课时。开场白: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认为《丑小鸭》的阅读提示误导了我们。从作品的情节看,面对“迫害和讥笑”,丑小鸭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你认为这位作者说得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让一部分学生点头称是,一部分学生大惑不解:老师,您今天说的怎么跟昨天不一样?还有学生问道:到底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于是,作者引领学生再细读文本:面对鸡鸭、野鸭、大雁、母鸡、雄猫、猎狗等的鄙视和嘲笑,丑小鸭是始终不屈的奋斗和不懈追求呢,还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学生们由议论到讨论甚至争论,他们的观点交流交锋交汇,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其间,师生再次品读了文本语言,重新审视了“研讨与练习”,涉及到《丑小鸭》的创作背景,联系到安徒生其人生平,甚至讨论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从何而来,主题提炼的主观性等文学理论(当然,学术名词不出现)。这堂课,对初一学生来说,真是大开了眼界。他们说: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语文课。

直至下课,学生的思想认识也没有完全统一。尽管如此,可笔者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因为,阅读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宽广性和深刻性得到了提高。这堂课让学生懂得了课文该怎样去读。

值得一说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思维弱点呢?

人类依赖于功能强大而方式独有的“思维”成为万物之灵。但是人类的思维并没有强大到没有弱点的地步,很多时候它是不堪一击的。诸如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容易从主观出发判断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避免浅层次的课堂互动和启而不发的现象产生,有利于张扬学生思维优点的“问题串”的引发,有利于发挥“蝴蝶效应”的正向作用。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第七》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比较教学的沃土上,课堂互动以语文特有的学科内涵展示出学生思维的张力与潜能。

首先,比较教学有利于明确“愤”“悱”。初读《丑小鸭》,有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甚了了;再读文本时,教师抛出了一种不同的解读观点。这时,学生顿时感到教师讲的正是自己不能用言语明白表达的学习困惑,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引起了探究性反射。没有比较,学生不可能确切地明了自己的“愤”“悱”,更不可能得到“启”“发”。因此,前后两次阅读比较,使学生明确了自己阅读中的直觉或非言语的观念,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其次,比较阅读有利于创设“愤”“悱”。怎样正确解读《丑小鸭》呢?笔者组织学生再读课文集体讨论时,不但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让学生再三揣摩语言。笔者引领学生重温“丑小鸭”的每一次遭遇以及它所采取的应对之策,让学生尝试在问题情景中识别出问题,在特定的语境中思辩两种解读观点的差异及其合理性。这种结合具体语境的比较阅读,更容易产生“愤”“悱”,更容易激起学生深刻的思索。

第三,比较教学有利于触及“启”“发”。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状况,即认知结构的组织。当新知识与原有的观念发生认知冲突时,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新知可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即“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比如《丑小鸭》表述的究竟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呢,还是它本来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样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将新旧两种观点进行联系与撞击,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进行求异思维的气氛,安排了利于他们独立发现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相机提出的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文本解读的某种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第四,比较教学有利于深化“启”“发”。现在的学生对外国文学接触不多;想要真正读懂《丑小鸭》,确实不易。《丑小鸭》的创作是深植于异国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比如,《丑小鸭》既然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安徒生是在什么状况下写这篇童话的?换言之,他借“丑小鸭”其实就是“白天鹅”这个话题想说什么?又比如,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习惯于这样的解读:通过努力,“丑小鸭”也能变成“白天鹅”?这样的阅读比较,会让我们的学生幡然猛省,得到某种闪光思想的启迪,获得认知上的飞跃。

比较阅读虽然不能解决学生的一切疑惑,但是学生对学习方法必然有所习得,他们的学习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效果。

总之,一个恰当的问题,引发了一堂课的“问题串”,从而生成了有意义的课堂对话。一言以蔽之:“蝴蝶效应”促进了课堂的有效互动!

然而,“蝴蝶效应”既能发挥正向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以问题为中心的比较阅读,应当特别强调选好“第一个问题”,并视之为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选题不仅要具体、精当,而且要重视问题呈现的模式。如果问题呈现的模式直接提供了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便于学生找出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问题呈现的模式屏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会增加解答的困难,甚至导入歧途。一旦如此,“蝴蝶效应”带来的便是麻烦甚至灾难。

查看更多
【蝴蝶效应:比较视野中的《丑小鸭》解读】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52130/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