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综合知识

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字典语文网整理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考试要求

1. 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 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 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 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5. 能判断某个句子用在某种语言环境下是否恰当,并能改正;

6. 能用合适的语言作准确诠释、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7. 理解句式特点,根据语境和语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根据提示仿写出合适的句子。

8. 能对关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合乎要求的对其作准确归纳。

9. 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据。

10.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考试内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技巧清单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附: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2、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3、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

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言语优美,辞采风丽,精辟深刻,富于哲理, 典雅凝重,底蕴深厚,地方色彩,乡土气息, 犀利辛辣,激愤尖锐,幽默诙谐,活泼生动, 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平白如话,不加雕饰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讽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7、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十、理解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十一、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二、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考点例析:

错也是对 ( 刘墉)

小时侯,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那幅字至尽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我也常将纸随便团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美的造型。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常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展出新的面貌,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的窠臼。

我更发现,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宣纸,不小心拿错了纸,却很可能因为纸性不同,产生许多意外的好效果,远非平日所能想见。

如此说来,那错,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吗?......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且用在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一你俩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1.写出此文的线索。

2.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3.谈谈你对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的理解。

4.摘出全文的主旨句。

5.说说你读了此文之后受到的启示。

答案

1.父亲的错也是对那句话。

2.以时间为序,按不了解父亲的话到开始了解父亲的话这个思路行文。

3.这句话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有时候对错是相对的,对一件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它启发我们不要囿于常规,创造性思考问题。

4.主旨: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5.结合原文谈自己感受,言之在理即可。

第二讲 情感透视 突出人物

《用心脏生活 》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事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一棵独特的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6.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怎样才能做到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7.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具体指什么?

(1)成熟: (2)不成熟:

8.文中卖手编草帽的老者那番话想说明什么问题?

 9.请写出最后一段中用大脑指导人生的具体内容。

答案: 1.用心脏生活 2.(1)成熟指熟谙人情世故,通晓社会常识,掌握生活技能。(2)不成熟指不能遵守社会规则,放荡不羁,傲慢自负。(意思对即可)

3.老者做事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他看来,追求美好的心灵感受更重要。(意思对即可)

4.以得失、对错为准则来取舍生活。(意思对即可)

《永远的蝴蝶》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 ②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2、文中的蝴蝶指什么?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3、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4、第8段中写道: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提示: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答案:1、①表现的是樱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想为男友分担忧愁的心理:一把伞,不能两人同时去寄信,既如此,我去为他--我的所爱寄信去吧!

②表现的是我自责、痛苦的心理:就因为只有一把伞,才让樱子送了命。

2、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我的感情的核心成分。蝴蝶指樱子 樱子虽然去了,但她却永远留在我心中,她的人,她的情,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3、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似是写景,实则是刻画我的心理:樱子去了,是因车祸而去的,这种凄惨的场面令人心痛不已,自然界虽为春天,而我心里却已是潇飒的秋天。

4、名为考查修饰语,实际上还是在考查学生对我的情感把握的准确程度,答案示例:心雨、无声的雨等

第三讲 理解词意 紧扣语境

跑 过 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远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青春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时间和金钱,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1.跑过冬天这一说法很形象。从全文看,这里的冬天一是指 二是指 跑过冬天意思是 。

2.这是一封父亲写在女儿成人之际的信,却在开头连用三个段落回忆女儿5岁时晨跑的情形,这是为什么?

3.即将接受成年洗礼中的洗礼词,在文中应作何理解?设想一下,你将来成年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洗礼?

4.在文章中,作者对人生是怎么看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你能换一种比方吗?

5.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6.作者在文中连用四个以或许,你会开头的段落,对即将成年的女儿进行告诫。这里的或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7.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的含义?

8.将来的你也会为人父、为人母,那么将来的你想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字数不限)

答案:1、现实的冬天;人生的磨难

2、以特写的画面唤起女儿对幼年生活的亲切回忆,点题,为下文说理作铺垫,意在让女儿知道: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战胜苦难。

3、洗礼一词喻指成年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苦难的磨练和考验,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失败,孤独与彷徨等等。

4、作者把人生比作一颗流星,即使划过夜空,转瞬即逝,也要留下一道亮光,照亮世间;作者还将人生比作昙花一现或雨后彩虹,言之有理即可。

5、生命刚开始的时候,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世上,彼此都一样;但进入社会以后,各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每个人所经历的冬天也会各具特性。

6、不能去掉。因为这些都只是作者的假设,并不一定就会遇到,若去掉就显得绝对化。

7、人生的成功、得意本来就不是救世主的恩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跌到了,爬起来,失败了,不放弃,振作起来,继续努力,不断奋斗,就会成功。

第四讲 理顺结构 左右逢缘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虚叹。活着真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来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伟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

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1、请给感喟、绾结 分别找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2、本文语句优美,寓意深刻,很多句子一定撩起了你的思绪,你将把哪句录入你的摘抄本呢?并简要说明理由。(说明:先写出佳句,后进行赏析或写感想。)

3、钓鱼者忙了一天却鱼篓空空,不但不沮丧,相反还说钓到了一大篓快乐,使得我们不难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请你仿《醉翁亭记》中的一句名句概括第⑺段的内容。

4、文中 钓鱼者、纺织女、清洁工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是什么?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答案:1、感喟-- 感叹、感慨等 ; 绾结 总结、概括

2、先写出佳句,在分析鉴赏。

3、 钓鱼之意不在鱼在于钓鱼之乐也。(说明:句式与原句相同,句意与本段相符即可。)

4、 面对常人看来属失意的事,他们都能坦然视之

第五讲:语言表达 方式有别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依稀记得那是东京的12月,当2000年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东京大学进修。我由于语言不过关,所以要先上语言班的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个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整个校园,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的所有学生体会到了难堪的滋味。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其他人已经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的时候,就被这位教授叫起来回答问题:请问,作为一名学生,您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写作的。

我说:概括的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内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你们的编辑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的告诉先生,我们的编辑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笑了起来。

教授两手插进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你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着教授的那张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他漫漫地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日本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新复述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大陆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飞。在这个三面墙都是落地玻璃的房间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几乎凝固的沉寂。

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者三个人来回的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哪个来自台湾的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个来自台湾的同学。那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同学冷冷的对教授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了椅子松动的卡卡声。

教授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大陆,可是却从来没有到过台湾,这是为什么?我走遍了大陆,但是游不过台湾的哪个小小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那个海峡上建起桥梁来的时候,我会过去的。先生!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而教授却没有笑却接过我的话来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位期间是怎样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邓小平先生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在野党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依我之见,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座有22个国家的学生,相信大家都有兴趣弄明白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的牙根发痒,用狠狠的目光看者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的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同胞都不会受到像我现在一样的侮辱,一点也不可以!

教授忽然站起身,向我这里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似乎能洞察一切,他的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丝毫没有要刁难你的意思,也没有要侮辱中国的意图。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回讲台,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他的我并排走。好一会后,我们不约而同的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1、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什么意思?

2、请分析我和教授的整个对话过程?(提示:从对话内容和效果来思考)

3、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4、请分析教授的人物形象

答案:1、含义:对中国、中国人的尊敬

寓意:既写出了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又显现了教授的真诚。

2、第一回合: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教授:作为记者,在中国如何工作?

作为中国的首长如何工作?

教授的第一个问题正好对应了前面的提到刁钻古怪。

我:概括地讲、愿意

我的回答显示了机智幽默,并暗示了国家宽松的政治气氛和人民舒畅的心情

大家:窃笑、哄、笑、竖

大家的反映说明了他们对我回答由衷的佩服和满意,证明了我的成功。

第二个回合:关于国籍的回答

教授:来自哪个中国?

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教授的第二个问题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上有两个中国的暗流。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的狡黠、傲慢、挑衅,想使我难堪,事实上,他想了解中国留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我:没听清楚

争取时间弄清教授问题的真正意图,同时也不想激化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引出教授的谬论。

理直气壮的回答只有一个中国,并有台湾同胞的附和。

我的回答纠正了教授的常识错误,显示海峡两岸人的骨气、尊严。

大家:咔咔

反衬了我的成功,各国学生的友善,当时课堂的气氛有紧张转为了活跃。

环境描写:说明了问题的尖锐、严肃、敏感,当时课堂紧张冻结沉寂的气氛。

第三个回合: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回答

教授:你走遍了中国吗?

谁负责台湾问题?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邓小平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教授在台湾这个问题上穷追不舍,我也意识到了他对台湾问题的兴趣,索性自己把问题引到点子上。

我:讲到台湾。 年轻的父辈。仍健在的父辈。

邓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问题引到中国富强的问题上。

我明白台湾问题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避免跟教授的正面冲突,而成熟起来的父辈相信能解决好台湾问题。

大家:笑声(证明了我回答出色,又成功了。)

第四个回合:关于中国富强的标准问答

教授:邓小平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注意教授此时的神态,表示对我先前回答的肯定)

中国富强的标准?

我:站、狠狠、一字一字

说明我当时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教授对我回答的反映:动作、语言、神态

总结: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教授问题的真实目的,我在回答的过程中胜利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不卑不亢,团结精神。教授则显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表达了他真诚的希望中国富强、人民自强的良好愿望。

3、略(见上一题答案)

4、大胡子教授人物形象的分析

A、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为人正直的学者

提的问题难度高,对学生的熟悉了解,提问思路敏捷

B、提问的真正目的:测验中国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C、了解了中国人,产生了敬意(欲扬先抑)

第六讲 感悟修辞 剖析效果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①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③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④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的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⑤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直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⑥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然得心应手。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

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答案:①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读书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质的有益影响。

②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语精练地阐明了读书的科学方法。

③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精练、恰当地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④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于无疑处设疑,非常肯定的论述了回肠荡气之说法就是文气在胸中激荡的有力例证。

⑤处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风,另一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又非常有气势地证明了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的观点。

⑥处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它态度鲜明地论证了读书多,则气足,气足,则善于融会、吐纳,作文时也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观点。#p#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堂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清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堂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间,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堂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干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韶之厚,已足沦肌浃髓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35年2月1日温州作)

5、文章对画幅的描写精彩而不失层次鲜明,先写 ,次写 ,最后写到 读者以清晰的感觉。

6、作者说:这页画布设色那样柔活,在文中他是如何描绘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100字左右)

7、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请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

①睡美人的脸

②少女的一只胳膊

③沦肌浃髓

8、对文章思想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请选出不准确的两项

A、这篇短文,描写细腻传神,构思精巧别致。

B、作者对画幅不是简单的介绍、描绘,而是对绘画技艺的赏析和评论。

C、作者对画幅中景物的色泽、动态、情致以及构图、布局的描写都充盈着诗意,简直是立体化、生活化了。

D、作者对画幅朦胧之态的状写化具体为抽象化神奇为平凡,表现的细腻而真切。这是艺术的再创造,是画中的诗。

E、一连串的发问,一步一步地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含蓄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余地。

答案:1、上方右角的帘子,纸右的圆月,帘的上方向右斜伸的海棠花及花枝上的八哥。

2、绿色的帘子,黄色的软金钩,石青色的穗;淡淡的月的青光;海棠嫩绿色的叶,红艳欲流的花,黄色的蕊;黑钩的八哥。这样,黄、红黑及青,石青的色彩交错于这尺多宽的画幅中,自然是柔和活泼,清新艳丽的。

3、⑴柔和纯净的圆月⑵欹斜腾挪的海棠枝⑶画幅给人的深切感受。4、 BD

第七讲 文学欣赏 审美感悟

考点例析: 一、阅读《莲花赞》,然后答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2、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3、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答案:1、美国的救济粮具有收买灵魂的性质。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内涵并不是古代墨客们所说的超然出世,它的内涵实质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而这,正是朱自清等革命先贤们的人格写照。 3、这样写,旨在指出古代文人墨客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莲花的品质,虽以莲花自居,却并不以莲花的品质自律,其实,莲的品质的真正内涵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写物是为了写人,赞莲是为赞象莲花一样的朱自清等革命先贤。这在写法上叫先破后立,托物言志。

二、阅读《木笛》,然后答题。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气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答案: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2、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4、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5、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6、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就整理到这里了,更多高考第一轮复习资料请继续关注字典语文网高考频道!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51257/
综合知识推荐
热门综合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