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让古诗走进儿童的心灵,使学习古诗变成他们的一种快乐需求呢?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发掘古诗的情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活动中学习,使古诗不至成为学生眼中难以消化的“骨诗” ,真正地焕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浅谈古诗教学,语文小编和你一起来探讨下!
一、巧讲故事,编出情境
古诗的文字简洁浓缩,但也为学生所难理解。教师或学生巧妙地结合诗意编一编故事,学生乐学爱听,更容易入情入境,明了诗意,是化深奥为情趣的做法。
如教学《示儿》时,我以舒缓深沉的语调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引导他们跨越时空,“看”到了诗人陆游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收复中原的感人情景,同时感受到这位八旬老人的赤子之心:“……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浴血奋战了一生,可直到他八十多岁了,也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临终前,这位老人反复地叮嘱他的儿孙:‘虽然我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我心中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啊!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宋朝的军队北上抗金取得胜利,平定了中原,收复了失地。儿孙们哪,家祭时你们可千万别忘了,要在我的坟头打上一挂鞭,把这个喜讯告诉我呀!’围在老人身边的儿孙们含着泪连连点头,可老人仍觉得不放心,强撑着身子,颤颤巍巍地握笔写下了自己的遗言,要他的儿孙铭记在心。这遗言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示儿》……”师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饱含深情地朗读起来。
故事感性的语言如同一块磁石,既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领悟了诗中的含义。
二、想象画图,绘出意境。
诗是无声的画。我们既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置直观动感的画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尝试画一画诗境图。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先让学生随着轻悠的音乐,一边抑扬顿挫的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想像花团锦簇,蝶舞莺歌,诗人低吟的画面;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美景和同桌交流;接着请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样,学生经历了“读——思——说——画”的学习过程,不仅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而且把这种感悟从五彩的笔端流淌出来,品味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
三、借用飞白,补出创意
“诗画同源”,古诗的魅力不只在它精酌上口的文字,更在于它空灵含蓄的“飞白”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师在这些“飞白”处加以引导,让学生意会想象,激发其充满童真的创新火花。
如学习了《宿建德江》一诗后,我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当小导演,设计几个镜头来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他们很感兴趣,讨论后纷纷出台了不错的方案,有一组更是与众不同“…… 将镜头拉近,给诗人脸部来个特写:略带忧郁、疲惫,双眼凝望远方;切换镜头,插入诗人在长安时受到那些昏官们冷落的情景,再回想诗人在家中与亲人在一起时的欢乐场面进行对比……”
又如教《梅花》一诗时,学生们是这样表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镜头一,大雪纷飞,墙角的梅花凌寒独自开放;镜头二,诗人闻到随风飘来的清香,举目四望,“咦?什么花好香啊!”镜头三,一阵微风吹过,花枝上的雪末儿簌簌落下;镜头四,诗人眼前一亮:“哦,梅花开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
只有主动求知,才会有这么精彩的创意,他们俨然是一个个真正的导演在思考、创造。
四、精设作业,练出特色
有位哲人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的淡忘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下面这份别致的课后作业就是对此话最生动的诠释了。
学习了《惠崇春江晚景》和《江南春》,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现在正是春天,请大家像诗人那样用心去观察体会,然后试着写一首古体诗吧。”第二天,学生的诗收上来了。虽然是五花八门,让人读了忍俊不禁,但他们那热乎劲可是溢于言表。“我也能写诗了!”他们自豪地交流着各自的“杰作”,乐呵呵地把自己的诗贴进“古诗园地”中:
《春 景》:溪流欢唱哗啦啦,鸭群戏水叫嘎嘎。初春景色无限美,太阳见了乐哈哈。
《春天美》:冰化溪流迎春到,园里郊外百花香。阳光洒满天与地,草青柳绿换春装。
《春 到》:窗外紫檀三两枝,冬去春暖燕先知。厚长衣裤皆离岗,正是短袖得意时。
《早 春》:蒙蒙细雨如仙丹,黄莺啼鸣遍江南。大地复苏杨柳绿,白鹭翩翩过东岸。
五、编课本剧,演出乐趣
古诗记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在学生对古诗的情境展开联想的基础上,分组编出小小课本剧演一演,甚至教师都参与其中,也是其乐无穷的。
《小儿垂钓》的孩童稚趣,《别董大》的豪迈送别,《寻隐者不遇》的淡淡遗憾,《游子吟》的慈母心、赤子情……都在师生的课本剧表演中得到个性化的诠释。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做的是激励和发现这可贵之处。
总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古诗不至成为学生眼中难以消化的“骨诗” ,真正地焕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谈古诗教学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