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语文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教这类写景文章,要如“小火煨汤”,不是“大火炒菜”;是“小口抿茶”,不是“大碗喝酒”。在一品一咂的过程中,“景语”、“情语”皆成“心语”,达到和美之境。
话虽如此,做起来却实则不易。我们要努力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不仅读出文章的美景,更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情感,教师认真地解读文本非常重要。
一、熟读课文,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当我们决定选择五年级上册一篇选学课文《百泉村》时,老实说,心里真的处于没感觉的状态,一篇有着整整3页纸的长文章,教学若面面俱到,实则是“面面不到”。那么要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品出个中三味,从而穿越文本,跨越地界,与作者一起分享美好与感动,让课堂达到“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之境,我们大家同时陷入沉思。
备课之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把自己的感受谈出来,期待着能从中激发灵感。
读第一遍时,我们发现课文特别长,整整3页纸我们读完用了将近3分钟。如果学生初读,起码要5分钟。所以,课前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还得把课文读通顺。课文中几个难读的生字,易混淆的多音字,是学生在读书时的障碍,在课上需要点一下。
读第二遍时,我们又发现文章的结构新颖,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不一样。一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山、泉、小小山村和家。每个章节首尾语句相似,一问一答,相互呼应。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尝试模仿写一写,这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读第三遍时,我们还发现文章的语言流畅、生动,把一些看似普通的景物,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山的高大险峻、泉的清澈美丽、山村的小巧和谐、家的温暖快乐。这是文章的景美。
于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备课时,我们把课文的目标确定为:
1、读准“对峙、载着、屏障、瓣儿、房檩、衣襟、青苔”等生字新词。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之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和美语文”中提过: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言学习的三部曲,运用是最终目的。教学时可以先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品读感悟、想象诵读、情境描述、问题设计等板块,让学生在或读、或思、或描述中与文本对话,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感受那里的山村带给我们特有的美。这样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再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建构成儿童自己的语言,即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合。
文章既然是写景文章,我们就把文本定位在“美”一词中,从课题《百泉村》出发,以“泉”为切入点,首先学习描写泉的篇章。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找描写泉特点的句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拉出一条线。然后引出其余3个篇章,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划重点词,读重点句,谈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画成一个圆,使学生感受到百泉村的美。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相差太远,实践之后才发现,整堂课,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个别学生有一次展示朗读的机会,其余就没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学生对文章的景美只停留在表面,而体会文章的情美就无从谈起。
二、精读课文,再寻新的生发点
这样可不行,我们一下子陷入深深的迷惘中。设计教案不能脱离文本,还是到文本中寻求答案。我们又一次坐下来认真地研读课文,读第四遍时,我们流连其间,细细品味,忽然我们为有了新的发现而兴奋:文章字里行间把看似普通的景物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达,流露的不仅对美的赞颂,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小天地,这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情美。
如“冬天里,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了的声音。”看似矛盾的一句,实际刻画了一个到处流淌着清泉的山村,即使在冬天也不例外。
“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别”一个平实的字眼,却激活出具有生机活趣的画面,“珍珠”,小而美,比喻山村的小巧而精致;“衣襟”则象征大山的高大险峻。寥寥几字,寓意深远,表达作者浓浓的情意。
于是我们又坐在一起重新讨论教案,决定把文章四个篇章分成两大块。山、泉、村为一块,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教学的略处理,将浅显的内容即情美部分一读带过,留给学生一片自由思维的“开阔地”。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即情美,家的描写更生动,就作为重点研读的章节。让学生通过划、读、想象,一步一步体会家中的泉不仅古老,更是这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温馨。泉的样子、泉的声音、泉的故事、泉的回忆无不让我们心中的快乐油然而生。
如:“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这“清清亮亮的、嘤嘤嗡嗡的”中读出了什么?
“每当听到这泉水中的声响,我就这样想,那深山里一定藏着鸟儿的歌声,那歌声就顺着山泉流进了我家的泉眼吧!”还有什么声音也流进我家的泉眼?等等句式的理解、品味。
这样在语言文字上做足文章,采用多种语言训练形式,对语言文字沉潜品味,领悟语言文字表达规律,悟用结合,迁移运用,使课堂呈现浓浓的语言味,体会文章的情美就显而易见。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一次产生,以家为重点教学的板块并不凸显。反而整堂课教师带的痕迹很明显,四个章节是平均用力,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体会仍然停留在景美这一层,言意的融通更无从体现。《百泉村》中山、泉、村、家四个篇章语句都非常优美,写作手法也相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可怎么办?我们心里开始急了,此刻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三、借助媒体,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不行,也许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必须里里外外地寻找写景文章教学的新视域,新生长点,新的解读规则。对!那就先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非常遗憾,网上什么都没有?那就找找作者金波的资料。一找,还真有。我们了解到金波的作品语言规范、凝练、晓畅。对用字,用词,以及标点的使用和段落的划分都非常讲究。读他的作品总是会有非常流利、顺畅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金波是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只有真正沉入课文,做一回作者,以作者的眼睛看村子,以作者的耳朵听声音、以作者的心灵感受美景,我向体会这份景美不就迎刃而解了。
《百泉村》一课中语言没有复杂的句式,句子却经得起推敲,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鸟鸣山更悠,人悠水更清”的意境。“和美语文”提出: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
即然这样,我们何不抓住课文中的词句来展开教学呢?抓什么呢?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对,那就抓“山环水绕”一词吧!主意已定,马上行动。我们又一次重新开始设计教案。从“山环水绕”入手,“山环”就是围绕山和山村2个篇章展开教学,“水绕”就以泉和家为切入点。而“山环”为略讲部分,重点体会景色的美丽,“水绕”是重点研读部分,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主。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我们的教案立刻就变得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一些并不太成熟,但充满“和美语文”浓浓韵味的课堂教学片段就这样应运而生:
——自由读“村”这一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点与面的融通
——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练习一: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_______像屏障那样,遮挡________、护卫着________。言意的融通
——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课堂语言虚与实的融通。
——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这次通过三个人的努力而设计的教案,相信会在不久的课堂上完美的展现。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在潜移默化中,把作者的情感转化成读者自己的情感。也许我们还不能真正把写景文章的精髓全部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让我们值得珍惜的是,我们都享受了这个过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催人奋进的教学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体悟到很多东西,也意识到自己缺乏很多东西。我想,作为青年一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唯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真正收获得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