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其博大精深,越是由衷地叹服。我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一文中说过:“一个语文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语文教师在其语文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语文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语文教师。”这些话语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2001年秋正逢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举行大型活动,会上山东教育出版社赶印出来的《于漪文集》非常及时地送到大会,于漪老师当时送了我一套,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到此书的读者之一。于老师在扉页上写着:“红兵同志:这是过去的脚印,充满了幼稚、不足与缺陷。审视,借鉴,跨越过去,创造辉煌。”抚摩着精美的书籍,看着这几句话,我读出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对青年语文教师一代人的殷殷期待,怎不令人感动!
于漪老师以其高尚的人格,以其渊博的学识,以其深刻的思想,以其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其从教50年的心血,写就了这样一部六卷本长达254万字的皇皇巨著——《于漪文集》。
《于漪文集》反映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理论思考,其中有关于国家教育法规的研究,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关于基础教育的宏观研究,关于语文学科的微观研究;有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关于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有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研究,关于语言思维训练的研究;有语文育人观的研究,语文教育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有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指出的是,于老师的理论研究不是引经据典的舶来品,也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空洞教条,而是扎根于语文教学的现实土壤,其出发点在于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在于她所感觉到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于老师理论研究的特色所在,是其研究的独特价值的体现。从理论研究的原本意义来考察,事实上所有的学科理论研究在它的最初,也是由于存在中的问题而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求真,但是在后来越来越体制化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忘了它的真正目的。学科分类本来只是手段,但现在似乎已经成了目的,而且是惟一的目的。如果对存在缺乏体验,对生命缺乏敏感,那么无论怎样的理论和材料,都只是外在的摆设,只是一种没有融化成最终价值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于老师的理论研究可谓是力矫时弊。事实就是如此,近20多年来,每当语文教学徘徊在一个层面上而不能超越的时候,每当语文教育研究争论不休的时候,常常总是于老师登高一呼,振臂一挥,一锤定音,这是许多人佩服于老师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漪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这当然与她的人格魅力有关,当然与她的智慧有关,也当然与她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有关,站得高,望得远,所谓居高临下,明察秋毫。
《于漪文集》反映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规律的探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本文集既是写给专家看的,更是写给一线教师看的。文集既有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也有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有研究怎样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也有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既有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也有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既有研究如何启发学生神思飞跃,也有探讨如何把握记忆的支撑点;既有讨论语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也有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衔接;既有研究如何为课堂教学创设师生交融的佳境,也有探讨如何精心安排教学节奏。文集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收录了于漪老师62篇课文的教案,5篇课文的教学实录,还收录了于老师作文讲评50例和作文教学18讲。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教学实例,对一线教师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为老师们提供了范本,提供了依据,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处于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况,既缺乏哲学的理论高度,又不屑于做一些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导致两头落空,不少研究处于中间层面,泛泛而谈,不着边际。于老师的研究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榜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凡是教学需要的,她都深入地进行研究,无论宏观的;还是中观的,或是微观的;不论是哪个层面的研究,她都有独到的见解,她都能做到切中肯綮。
《于漪文集》反映了于漪老师50多年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思想轨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成长的养料。文集中有许多是于老师的经验之谈,既有谈如何不断提高教师自己,也有讨论怎样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既有畅谈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也有纵论可贵是红烛精神;既有畅叙教书要讲究艺术,也有深谈教师要提高语言内在素质。读她的书,全然就像是在和她谈心,听她动情的叙述,听她讲过去的故事。每一次谈话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青年的关怀,对事业的忠诚。可以说于漪老师用一生写就了这部文集,这部文集同样写就了于漪老师一生的努力,一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