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阅读附答案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14.BE(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2项给5分。多于两项不给分。]

15.(6分)(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6分。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43269/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