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教案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教案

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单项能力:

(1)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2)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三)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应掌握的应用文种类: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提炼好议论文的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若提不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就构不成一篇议论文。而观点不明确,则是同学们议论文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炼出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呢?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同样理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从具体材料中提炼观点的方法,善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写的事物,则会有助于正确观点的提炼。这里,介绍几种提炼观点的方法。

第一,从现象中抓本质。面对一些具体材料,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比如有一篇《从“一条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据的材料是这样一个事实:最近,珠市口至广安门这条大街,日见清洁整齐起来,这是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们为改变全区清洁卫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条街做出的初步成绩。这则材料,人们会当作一般的一件好事来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一条街的‘一’里面包含着千百件艰苦细致的工作。34座公厕的墙壁、门窗一一进行了油漆、粉刷;430个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锈喷漆,排放整齐的……他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进而,文章又从中总结、概括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当然,他们也是不满足于“一”的……他们认真地从“一”做起。“一”比“0”来说是无限大的倍数,是发展成百、千、万……的实际起点。如果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说空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四化的步伐肯定会大大加快”。这样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提出来的观点就比较深刻了。

第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们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常见的现象中发掘其深刻意义的方法。例如邓拓杂文 《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先引用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作者对这副对联加以阐释:“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把上下联贯串起来,它的意思更加明显,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接着,对这副对联加以评论,既指出东林党人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当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又肯定其进步性:“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了。”通过以上解释和评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因此,“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个大道理,是从一副对联引申出来的。全文说“小”显“大”,说“大”不离“小”,这就是善于以小见大的范例。

第三,类比推理,触类旁通。有一篇《着眼于无名之辈》的短文,在赞扬了《青春》杂志发表关于“着眼于无名之辈,就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接着又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着眼于无名之辈”,是真正有见识、有魄力的表现。鲁迅茅盾这些大师,工作那么忙,在无名之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继而,又类推到其他行业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少数名人,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几个名人中打圈子,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文学如此,科学如此,体育如此,其他战线也如此。”这样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现实工作中要“着眼于无名之辈”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提出来了。

第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深入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同情弱者”这句话,在旧社会是一句赞语,延续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题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则结合现实,从另一角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推陈出新,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说:“同情弱者”,在剥削阶级掌权的旧社会,多数是正义的,对人民是有益的。如今,劳动人民当了国家主人,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批评是人民内部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因而不宜于一味奉行“同情弱者”的哲学。如果无原则的站在被批评者一方,反对批评者,这是不正常的。它不利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常开展。

第五,通过事理,引申一步。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拟题目展开议论。材料是: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对这样一个材料,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议论。一般考生议论的主题是要正视困难,他们将刺比作困难、挫折,从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面对挫折,”“要成功,必须先流汗”,“敢于拼搏,做生活的强者”等等。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都是一般人的思路共集之处。但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观点呢?有一个同学就经过引申,提出了“人生抉择在于取舍得当”的观点。文章说:

世界是美的,恰如玫瑰花,但同时也有扎手的玫瑰刺,这就要看你如何取舍。人生的抉择在于取舍得当。

人的一生短暂又漫长,如何有价值地度过人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比如升学就业,比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的冲突……

据一本报告文学记载,有一位伐木工被大树压住双腿,拔出来是不可能了,又无他人帮助,于是他自己锯断双腿,尔后存活下来。生命是可贵的,如果这位伐木工没有正确的选择,他可能逃不过灭顶之灾……

被玫瑰刺伤的人也会喜欢玫瑰吗?这需要怎样的气魄。巴金的《随想录》为我们作了很好的例证。在动荡的年代,巴金也是一位受害者,但他却以惊人的胆识坦白自己的心胸,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用他的话说,取的是良心,舍的是面子。正因为如此,这位文艺界的前辈就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由此可见,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

这位考生由“母亲陷入了沉思”,引申开去,确定了“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这样的观点,就比前边提到的一些观点更新颖,更深刻,因而更容易给人以启迪。

(二)议论怎样避免“空”、“浅”。

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议事论理,以理服人的,所谓“主在析理,理尽后已”。但是,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是“论点+实例+结论”完事。既不会对论点作分析,也不善于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作议论。使人读后的印象是既“空”且“浅”,如隔靴搔痒,不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避免议论文的“空”和“浅”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二是要学会进行分析。

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是:从大处着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意”,是说议论文讲的道理要“大”。所谓“大”,一是指对读者要有较大的教育意义;二是指这样的教育意义适用的范围要大,给人的启发要大。比如有篇题为《现代笑话一则》的文章,写的是读过一则古代笑话:一个富翁要工匠给他盖一栋楼房,竣工后,富翁前往看房,楼上楼下走了一圈儿,对工匠说:“我只要二楼,你给我把底层拆了吧!”当时,不禁为这个富翁的愚蠢无知而暗暗失笑。觉得这样的愚蠢该是天下无双了,孰知不久前却听到一件类似的真人真事。某高等学府分配住房,教授学者住一层五层,年逾花甲的知识分子天天要爬几层楼,一些比较身强力壮的党政干部却住二、三层。群众提出意见,学院有位领导干部却说:“谁叫一栋楼房的二、三层只有那么几间?你们知识分子可以设计全是二、三层的楼房嘛!”这与那个富翁的口吻何等相似!算得上一则现代笑话了。针对此事,作者议论道:古代富翁的无知来自贪财,当今这位领导干部当然不会不懂没有一层建不了二、三层;没有四、五层,二、三层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好。但是为什么提出那么可笑的要求来呢?原因并不难找: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而已。文中说的“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不都是很“大”吗?

但是“大”并不等于“空”,不等于“虚”。如果在议论中只讲什么抽象笼统的“大道理”,这些道理即使正确,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处着意”的同时,要注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小”,一是指作为议论依据的材料要“小”,要具体。具体得让读者看得到,摸得着,能为读者所心领神会。二是指写作时开的“口子”要“小”。例如上边所举的例子,文章所开的“口子”只是某高等学府中分房的一桩小事,但说明的却是那样一个“大”道理。

善于分析,也是写议论文避免“空”“浅”的重要方法。有时候我们落笔的“小处”,并不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表现“着意”的“大处”,二者放在一起会显得牵强附会。也就是说,你所写的‘小事”,并不能恰切地说明你要议论的“大”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作必要的分析和阐说。

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摆出论点后,加上几个事实论据,就完事了。即使说出一些道理来,也是抽象空洞,不能以充分的道理使人有所感。这往往是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的缘故。因此,要想把道理说透,不仅要把论点、论据摆出来,而且要阐述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了,道理自然就讲透了。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因此反映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议论文,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其不同的关系,作不同的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本质上进行分析。

从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本质联系上加以分析,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孤立地看问题,就事论事的毛病;懂得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克服认识表面、肤浅的毛病,从而把观点议论得更深、更透些。

进行本质分析,其关键是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据此,我们可以在写作中从任何单一事物出发,展开联想,想一想它与周围的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是怎样联系的。事物的这种“有机”联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多思善想,就不难发现。所谓“发自一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许多材料作文和单因素的作文题,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一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审出它的“另一端”来。已经提供的“这一端”可能是个历史故事、寓言故事,议论时就要想象出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端”即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如果题目的“这一端”是某种生活现象,要找出的“另一端”则应是本质的、普遍性的东西。如果题目提供的“这一端”是纷繁的生活现象,是多种事物,那么就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点,发掘其本质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这些“内在的联系”“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学过《阿Q正传》之后,不少同学总觉得阿Q不过是个玩物,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而一位同学所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阿Q的认识》,则对阿Q从本质上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阿Q固然有令人可笑的一面,但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并不仅仅是“可笑”而已。阿Q是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当他听说革命要造“举人老爷”等这些人的反时,他也“神往”起来,但结果却是假洋鬼子等人不准他造反,终于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了刑场,是多么可悲!然而,就从阿Q的悲剧命运里,又看到了他“不争”的一面,他对革命极不理解,认为革命便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分不清敌友,他有他的独特性格——精神胜利法,当他受到假洋鬼子等人的欺凌时,他不懂反抗,只有“儿子打老子”之类话语自我满足。由此可见,鲁迅塑造阿Q这个典型,决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笑料,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对于当时的革命者总结革命历史教训,探索革命成功之道,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篇作文能从本质上去看问题,避免了表面化,当然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2)从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永远停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变化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用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诸如下面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处于落后境况时,为什么不能悲观?取得好成绩时,又为什么不能自满?当我国的改革开放遇到暂时困难时,为什么不能失去信心?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自身思想德行上的不良行为,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而在论述此类问题上能够深入一步,以理服人。有篇《不可忽视“第一次”》的作文,所议的事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参加偷自行车团伙,被公安局拘留了。文章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从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到偷车团伙的成员,这中间有着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其发展的起点却是那第一次偷盗。如果当初他父亲稍有一点理智,及时抓住这错误的苗头,在是非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孩子以深刻的教育,那这位学生就不大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不幸的是,这位家长发现了子女的错误不仅不予制止,反而给予奖励,这无异于把子女推向邪路,自己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3)因果分析。

就是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分析。例如有一篇题为《眼睛》的议论文,借题发挥,通过对“眼睛”映现意识、眼睛能够传神等的描绘,说明一个人陶冶心灵较之追求外表更为重要的道理。其行文主要是通过因果分析来揭示这一道理的。文章说,眼睛之所以能传神,是由于“它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眉目之所以美,是由于“胸中正,则眸子皑焉”。通过因果分析,从而得出“为了一双美的眼睛,可以修眉毛,剖眼皮;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陶冶自己的心灵”这一结论,就十分令人信服。

(4)条件分析。

即从事物形成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有一篇题为《赵爽得奖的联想》的议论文,通过赵爽荣获国际少年书信赛第一名这件事,说明了“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一观点。赵爽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当然条件要比重点学校差一些,赵爽成长的地方是在边疆,在小城镇,比大城市条件当然要差一些。一般人认为,似乎只有大城市、重点学校里才能出人才,而作者通过对赵爽事例的分析,说明成才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个人的努力,“只要努力,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样通过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

(5)辩证分析。

即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不少同学,由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往往导致写议论文时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比如为了强调高考前的时间的紧张,强调分秒必争,就把打打球、跑跑步等必要的体育锻炼也认为是学习不刻苦的表现。为了强调培养能力的重要,批判“高分低能”,甚至连“分数”也全盘否定。因此,文章即使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也得不到充分的、正确的论证。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文,就必须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有篇文章题为《唾面》,议论的中心是,即使在表示正当的感情时,也应当注意精神文明。作者对某些游人在岳飞坟前那四具白铁铸的南宋卖国投降帮派头子跪像前唾浓痰鼻涕这一行为是不赞成的。但是,对此事作者并未作简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首先指出,唾面,是古人表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唾面并不一定吐口水,更不用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那样“哗了一声”也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实在过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而且也有碍于精神文明了。经过这样的辩证分析,不仅一般读者,即使这些“唾面”游客本身也会口服心服的。

(三)怎样使文章写出新意?

在考试中,知识题有标准答案;作文题,虽然也有评分标准,但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因此,作文成绩的高低,往往是通过比较,得出好、中、差。至于好的,还可以分出尚好、较好、最好等等。一句话,评作文卷的参考卷是从比较得出来的。因此,作为应试者在作文时应当力争棋高一筹,也就是说要写出点新意来。就好比百米赛跑,只要跑在别人前头一秒、半秒、甚至零点一秒,就可获胜。

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材料新。

一篇文章如果所写的材料新颖,使在诸多同类作文(尤其高考阅卷在大热天,阅卷老师疲劳不堪)中,读之会感到为之一振,首先就留下了一个好印象——非同凡响。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1977年北京考生阎阳生那篇作文了。当时轰动了一个阅卷点的200多位老师。之后又广为流传。仔细琢磨一下,那就是因为它有新意——主要是材料新。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再没有比婴儿的啼哭更能提醒你已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背着书包、满脸胡茬的人就是她的爸爸吧。”一开头就提示了,这是一个中年人考大学前奋战一年的情景。第2段是;“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像故意和年龄作对一样,日夜埋头在作十几年前应作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当然啦,鼓励支持,冷嘲热讽,各种反映都有。但最激励我干下去的却是这样一件事。”接下去,写他在工厂亲眼见到一些外国技术员和厂商要来修一台进口的色谱仪器,修好以后,在与外国人的座谈会上,在那些外国人友好的外表下面,在他们彼此会意的眼神里,“我”感到了他们无法掩饰的轻视,好像针扎一样。正因为如此,激起了他一定要学习的决心。记叙了一年来刻苦学习的情景。这份答卷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新。

当然,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力求把比较新颖的材料选出来用就是了。但我们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却是拿到作文题,没的可写,一点思路也没有,哪里还谈得上“选”呢?这里就有一个打开思路的问题。要打开思路,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思路一打开,材料就会涌到脑子里来,在诸多材料中加以筛选,当然会相对新一些。

(2)角度新。

写文章如同照相。照相时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么,一般的“俗”材料往往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说过:“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能把握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就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文章能否写出新意,与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当我国足球队破天荒获得亚洲出线权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描写足球健儿的文章已经很多。如果我们再以此题材来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来呢?有位同学就改换了选材的角度。他在写《破例》一文时,抛开许多文章中所写的什么“奋战过程”、“比赛场面”、“平日苦练”的内容,而是把“镜头”转向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决定足球队能否出线的那场比赛的傍晚,妈妈破例让“我”看电视了,“书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电视机前流下了泪水,还有邻居的华侨老爷爷等许多人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写的这些材料虽然平凡,但能够“小中见大”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火花。由于这些“琐事”是自身亲历的,生活气息浓,所以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行文中,无论在整体布局方面,还是在确定线索方面,他都服从于“破例”这一新角度的要求,把看电视的过程全部略去,让文章在球赛开始前戛然而止。从而用“一滴水的光芒”反映出了“火红的太阳”。由于此文角度新,所以虽然也是写的大家所熟知的事,却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新意。

(3)立意新。

所谓立意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使人读后受到启发。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新的立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

有位同学写《嫉妒小议》一文,就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文章说:嫉妒,就是“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之意,书面上大体都是这样解释的。不学无术的人,看到别人某一方面的才能胜过自己,便给予打击、诽谤、讽刺,这是不可取的。这种思想意识是历来受到人们唾弃的。然而,假如嫉妒所憎恨的不是胜过自己的对方,而是恨己不才,这种“嫉妒”却能催人奋发,催人向上。无疑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应当加以推崇。在这样的新观点之下,文章又举例论证了“‘嫉妒’出智慧”和“‘嫉妒’能出成绩”这样两个分论点。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正是因为小时口吃,登台演说常被对手压倒而嫉妒,但他并不气馁,每天口含石子练朗诵,50年如一日,终于练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有一个青年工人,在一次文化考查中除语文及格外,数、理、化都是二三十分。但他并未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而是敢于向优秀者挑战。他没有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他认为这是“小人”的行为。而是刻苦复习初、高中课本,在又一次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可见“嫉妒”心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文章最后,希望大家在工作、学习中发扬这种“嫉妒”精神,在“嫉妒”中比赛,在“嫉妒”中获得力量,变“嫉妒”为勤奋,做出更大的成绩,让更后进者“嫉妒”,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像《“嫉妒”小议》这样,作者一反过去人们对“嫉妒”一词“贬“的看法,从另外的角度重新给它以新的解释,提出新的观点,赋予它以崭新的意义,这样的文章就会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再如,据报载某省召开的防盲、治盲学术会议上,100多名眼科专家提出“生时为病人治眼睛,死后为病人献眼球”的倡议。大家还郑重地在一块“我的最后贡献”的红绢上签了名。如果我们以此材料立意写篇文章的话,一般会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意,歌颂这些眼科专家的献身精神。但是,为了使立意更新,能不能把这个警句改造一下,使其立意更新、更深呢?当然可以。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点明了他们“生前”的精神,并未道出他们“死后”继续为人民服务的事实。如果将其中的“后”字改为“不”字,成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那么专家们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便跃然纸上了。由于改了一个字,立意顿时升华。

(四)怎样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刘怫年说:“考试终归是指挥棒。”正确的指挥棒指挥着教和学两方面都要适应形势的需要。近10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方向呢?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强了文章的实用性。10多年共有20道作文题,其中有缩写、改写、写说明文字、写信、写简讯等,从文体要求看,对实用性的要求明显加强;即使要求写议论文(一般不归为实用文),在内容上也是针对性强,要求有实用价值。如1984年要求针对一段话,联系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议论文;1987年要求结合提供的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写一篇短文。都是要求用写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显然,强调写作的实用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迅猛前进的信息化社会,传递、交换信息的实用文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作为未来的四化建设人才,当然需要学会写作各种实用文,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加强这种适应性,一些发达国家已特别重视信息交换,重视实用文写作。在美国,目前从事信息工作的已超过60%,中国中学作文分为自叙文和实用文,而实用文比自叙文所占的比重更大。日本中学生作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写观察、实验、调查、研究方面的报告等说明性实用文。如高中一年级的写作要求有15条,就有10条是关于写实用文的,占60%以上。其中包括14种应用文体。可见,重视实用文写作乃是时代的要求。

怎样才能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该用大量时间去练习这类文章的写作呢?实践证明,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所谓实用文,所指范围极广。除一般所说的应用文如条据、通知、公约、启事、规则、对联、请帖、书信、电报、计划、总结等之外,还包括读书笔记、讲演稿、简报、新闻、毕业论文等一切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所以,培养实用写作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要直接去多读、多写这些文体的文章,而是应当在理解实用文的实质上下功夫。只要抓住实用文的核心,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练习,从而提高能针对具体问题写出相应的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力”,不是简单地去记住各种实用文的特点、格式等等。

那么,实用文的核心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较快地培养起这种能力呢?简单地说,实用文的核心是“实用”,抓住了“实用”二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谓实用文,是就其实用性而言的,也就是说,它是解决问题的文章。但就其表达方式来讲,也仍然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这几种。因此,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就应当会写实用文。但实用文又有其突出的特点:一般说来对象比较单一,或对某一个人,或对某一团体,总之,对象是特指的;二是目的的单一,或向对方报告一件事情,或是提出一个什么要求,或是介绍、证明一件什么事情,总之,一篇实用文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由于这两方面所决定的,实用文的针对性就更强;也是由于以上两点所决定的,就往往要出现称谓、称颂语等问题。因此,只要对各种实用文的目的、一般格式有所了解,就可以了。比如写信。写信就是要告诉对方一件什么事情,或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或向对方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是告诉一件事情,就用记叙文写法;如果是阐述或说明一个道理,就用议论文写法;如果要说明一件事物,就可以用说明文的写法等等。只要根据写信的目的、对象,简明扼要地写清楚,能解决问题就行了。如果是“贺信”,实际上就是在一般书信之中,又突出了一个“贺”字,它也是书信的一种,只不过其内容更专一——祝贺罢了。因此扣住“贺”字作文章也就“切题”了。

再如总结、计划之类实用文,也跟书信一样,只要抓住“实用”二字,就会迎刃而解。

拿“总结”来说,如果我们懂得了写议论文的要求,将它用之于写总结,在写的时候,紧扣“总结”二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总结不过是议论文的一个变种。按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去写,路子就是对的。如果要写一份学期总结,那就首先要回顾一下,在这一学期当中,哪些方面做得好,有成绩,有收获;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总结一下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到理论上认识一下,然后提出今后如何改进。既然是总结,就是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必须要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就得既有材料,又有观点。有分析、有概括,要能说明问题,能解决问题。材料要丰富,要真实,要典型;观点要鲜明,要正确,要站得住脚。而且二者必须要统一,即材料要能说明观点,观点要能统率材料。另外,总结还要既全面,又有重点,语言要准确,条理要清晰等等。而以上这些要求,正是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你议论文写作能力较强,写总结的能力就会相应强些;反之,你议论文写作能力差些,写总结就会感到有困难,这是一致的。因此,就某种意义来说,总结只不过是议论文的一种。会写议论文,就会写总结。

再比如“日记”。日记也是一种容纳面很广,可以自由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实用文体。它的功用同书信、报告等不同。书信是向收信人表情达意;报告是向听、读者叙事说理;日记则是作者本人以备查、待用,是自我服务性质的。所以既可以是备忘式的,也可以是纪实式的,还可以是随感式的,或者是研讨式的,如果是备忘式的,则以简明为贵,只要自己看懂就行了;如果是纪实式的,则可具体一些。所“记”的“实”可以是对客观事物状况的描述,也可以是对一定事件的内容、过程、要点的记叙。这实际上就是一篇记叙文,只不过限于某人所见、所闻、所感罢了。如果是随感式的,当然以写感想为主要内容。这“感”往往是因事而有所感。“事”是生活里的真事,“感”是头脑中的实感。由于是随感式,所以,记事当简洁明白;抒发感想也要确切自然。这样的日记,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练习的夹叙夹议文章,如一事一议等。如果是研讨式的,则需要对所遇到的有一定意义的现象、事件、问题加以认识、分析、判断,把自己的见解和得出这一见解的过程记入日记。这样的日记,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议论文。因此,写这类日记,要数据确凿,论述严谨,结论明确。在研讨过程中,有时也需记叙,但并非只为记实,而是为立论准备根据;有时也需描写,但并非只为状物,而是为了把作为论据的事物、现象表达得更多更准确、更清晰;有时也需抒情,但并非只为独立地表示爱憎,而是为了加强论述的感情色彩,增大结论的力度。一句话,研讨式的日记只是以议论为主,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的文章。因此,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写,就可以了。至于演讲稿,作为实用文的一种,有它自身的特点,如由于是面对广大听众的讲话,所以具有社会性;由于是要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靠声音传播演讲者的观点、感情……因而具有有声性;由于演讲稿要有自己的体系,因而具有整体性;由于演讲是面临听众,与听众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又具有临场性等等。但它的写法基本同于议论文的写法,要有的放矢,要有鲜明的观点,要有时代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选择和提炼主题,要有严密巧妙的结构,要富有逻辑力量,要有鼓动力,不发空议论,不喊空口号等等。当然也要根据演讲稿的社会性、有声性、整体性、临场性等特点,注意一下演讲稿的语言,力求口语化,使讲者“上口”,听者“入耳”;要通俗易懂,用通行的说法,用规范化语言,要力求生动感人,要准确、朴素。还要力求有控制力,即有控制演讲会场的能力等等。总之,只要是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写,兼顾一下演讲稿的特点就可以了。

所以说,培养实用文写作能力,并不需要对每一种实用文都要反复地练习。关键的是掌握其核心——实用,了解各种实用文的一般常识,恰当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练习,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实用性强,格式固定化,是应用文体的突出特点。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

1.书信。一般书信(包括请柬)包括五个部分:①称呼。信纸第一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②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起,转行顶格。③结尾。正文写完如果正文最后一行空比较多,可以接着写“此致”、“祝”等词语,否则,另起一行空两格或四格写“此致”、“祝”等词语。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祝进步”等祝颂语。④署名。一般写在祝颂语下行的后半行。⑤日期。写在署名下一行,靠右边写上写信的年月日。

请柬除具有书信的特点外,还要特别写明出席的具体时间、地点。用语要客气有礼貌。

另外,还要注意信封的写法。要写清收信方的邮政编码和详细地址。收信人的姓名、称呼位置居中。称呼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不宜写“父母大人”、“姐姐”等称呼。发信人的详细地址及邮编要写清楚。如果是挂号信,还要写清发信人姓名。

2.启事。启事的写法是:第一行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征文启事”。第二行空两格起写启事内容。末尾右下方分两行写署名、日期。启事的有些内容要十分具体明确,如地址、时间、联系办法等。有些内容就不应写得具体明确,如“失物招领”中有关失物的详情,以防冒领。

3.通知。通知的一般格式是: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被通知方的名称,加冒号(如果正文已明确了通知的对象,被通知方的名称也可略去)。下行空两格起写正文,如果正文内容较多,可分条写,以便读者把握内容要点。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4.电报。在电报专用纸上按要求逐项填写收报人的姓名、地址。电文一般不加称呼,不点标点,不留空格。署名紧接正文,可用对方熟知的略语表示。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一格最多可写四位数。写电文既要简洁,又要明白,不要因过简或歧义而引起误解。

5.新闻。新闻的样式很多,下面简介一下简讯的格式:①标题。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②导语。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简讯的最基本内容。③主体。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④结尾。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6.广播稿。广播稿的格式和一般报刊用稿的格式没什么区别。但要注意收听效果,语言要通俗口语化(书面语改为口头语,文言改为白话),避免因音同字不同造成误解,也不要因念不出标点而产生误解,如“‘希望小学’每个学生都有本《家长捐资助学调查》。”读起来容易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7.申请书。写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向上级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自己明确而具体的某种要求并申明理由,以期得到批准。申请书的一般格式是:(1)标题。包括事由和文种名称,如“入团申请书”。(2)正文。包括申请原因(含申请者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事项、理由和要求。(3)结尾。申请者和日期。写申请书,事项要明确,态度要积极,言辞要恳切,理由要充分。

8.说明书。说明书要求对所说明对象的介绍既全面又有重点。要客观、准确、简明、通俗。不可因追求文字华美生动而失实,产生误导作用。

应用文为特定需要服务,受到明确的写作目的、专门的阅读对象、一定的使用场合等条件的制约,因此,行文要注重得体:既要准确表达意思,又要适应对方的心理情感、适应特定的人际关系,适应传递信息的环境条件和其他条件。遣词造句既要说得“明”,又要说得“准”。因此,要学会正确使用一些习惯用语和少数惯用文言词语。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按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一起逐条总结写作规律。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我们常常看见别人面对稿纸咬笔深思,那就是在审题。有的同学则不然。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就写,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要知道,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偏题”、“走题”就会出现。

审题,首先是命题作文的审题。题目,往往是内容范围与中心思想的集中与概括。命题作文的审题,可分四步走:①逐字逐词研究题目,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②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并研究它的附加条件,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含义;③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④对照题目,检查自己所想的体裁、题材、中心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这里要指出的是,命题作文审题确定文章体裁和选材范围之后,必须立即确定文章的重点。确定文章重点则必须抓题眼。一般说来,用一句话做题目的,要抓住它的谓语部分;用词组做题目的,要抓住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用一个词做题目的,要抓住其引申义和象征意义,进行适当的联想;有正副标题的,一般要抓副标题。

审题,提供材料作文如何审题呢?这类作文又叫“条件作文”。这类作文,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面大,用途很广,更要认真学习写好“条件作文”,“条件作文”中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的“材料”,这是作文的依据性条件;一是提出的“要求”(如限定文体、限定选材范围、限定字数等),这是限制性条件。命题作文审题要紧紧抓住题目,条件作文的审题要紧紧抓住条件。不顾“条件”而去写“条件作文”,写出的“条件作文”必然不符合“条件”。“条件作文”的限制性条件(即“要求”),一般是具体的、直露的;而“依据性”的“条件”(即“材料”),有的是具体的、明确的,也有的是表面具体而实质抽象的。如1992年高考作文:选择所提供的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这种条件作文就要“引申发挥”,特别要读懂原文,消化内容,抓住精神实质。只有在抓住材料的“内涵”条件之后,才能动手写作;只有准确地审题、审材料,才能为行文奠定成功的基础。

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

这是对内容的主要要求。所谓“思想健康”,是说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倾向性要健康,积极向上。肯定思想要健康,并不是说文章中不能有揭示人们的缺陷和社会弊端的内容,而是要看对这些内容作者所持的态度。例如1994年写《尝试》,有考生写的内容是尝试做小偷,还有写尝试恋爱,尝试恶作剧。如此等等这样的事实,无论怎么真实具体,怎么生动形象,是得不到好评的。高考要求作文思想健康是可以理解的,它的目的是要选择合格的人才。合格人才首先要求思想认识合格。

对整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要健康,对单项小作文来说,也有一个思想健康的要求。一个作文片段,相对来说也有一个内容主旨。这个主旨内容显示一个什么倾向性,也很重要。那些在命题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写出的片断,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一定能得到人们的称赞。

下面说说中心明确。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简称,也就是作文评分表中“立意”的“意”。所谓中心明确,就是指在一篇作文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

“材料充实”是指在记叙文中记叙描写的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当然不是东扯西拉,信马由缰地编故事。议论文中的论据充分,也不是毫无目的地罗列堆砌论据材料。

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

语言规范,主要指的是不生造词语,不乱用方言。不能文白夹杂;注意句式规范。准确是将词语运用贴切,符合实际。连贯是指句子组合得当,上下句衔接自然,顺序合理流畅。得体是指语言表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要恰如其分。人们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场合不同,表现在语言上往往千差万别。此外文体不同,语体不同,感情色彩不同,敬说谦说的区别,表现在语言上也应泾渭分明。这些都是语言得体的要求。另外,在议论文写作中语言不能过激,口吻要恰当,尤其是书信体文章,语言得体更应讲究、是劝勉,是愤激,是商榷,是谦恭,要区别对象条件反复斟酌。

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结构完整,并不指的是简简单单的有头有尾,过渡、照应、布局周密都是结构方面的内容。写记叙文,我们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纵式结构,以空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横式结构,或采用时间为经,空间为缔组织材料的纵横交叉式结构,还有以感情等为线索结构全文的。写议论文可用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来安排结构,写说明文可根据说明顺序不同采用纵式或横式结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等。

5.符合文体要求。

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

文章符合文体要求,即是说,记叙文要求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议论文要求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而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方式。写记叙文,要达到清楚完整的目的,应有明确的线索,注意结构完整。要做到详略得当,必须明确中心,注意剪裁,描写要具体生动,必须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并注意多角度表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为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借图表等)。议论文章论点要明确,尽可能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明确的句子表述文章的观点。论证合理,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归谬法、引申法等)。观察要准确就应注意抓住观察的对象的特点,注意观察点的选择,观察顺序要交代清楚。联想恰当,是相似联想,相似点要明确;是相关联想,相关点要交代清楚;是相反联想,对比的目的要明白。应用文写作,在考试中主要是检测格式是否规范,标题、称呼、落款等等,不可忽视。

下面简要说说记叙文、议论文和单项作文的命题类型及范围、要求。

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试题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材料作文中又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看图作文等特殊形式。扩写应根据原材料内容进行合理联想、想象、推理,扩充内容。缩写是对原材料的提炼和压缩,不能添加新内容。改写要忠实原文,可对“供料”进行改造,但不可随意增补虚构原文中没有的内容。续写要抓住原文的内容暗示,注意原文文风和语言风格。看图作文则要注意构图特点,标题及文字提示的意义。近年来有一种根据材料内容(有的是寓意)写记叙文的新题型。这种作文要注意文章内容体现供料主旨。若是写由几则材料组成供料的议论文,应注意捕捉各则材料的公共联系,不能仅就一则材料立意。如果是写寓意型供料议论文,吃透寓意又是关键。

由于高考(或竞赛)多是写议论文,下面简介一下议论文的四种常见模式。①评述性议论文。是针对简述的事实进行评述的议论文。可根据“叙”(简述评议的对象)、“按”(对评述对象进行概括阐释)、“评”(对评述对象进行分析评论)、“联”(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结”(对全文进行总结)这样五步要求写作。②引申性议论文。是以某一事实作为缘由引起对另一相关内容进行议论的议论文。可根据“叙”(叙述作为原由的材料)、“提”(对原由材料进行概括)。“引”(由概括内容引出另一相关事实)、“论”(抛开原由材料对引出的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结”(对全文进行总结)这样五步要求写作。③阐明性议论文,是阐述某种观点正确的议论文。可根据“叙”(叙述需要阐明的观点,论题)、“阐”(对揭示的观点、论题进行阐释)、“正”(用事实道理正面论证)、“反”(用事实道理反面论证)、“结”(总结全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五步要求写作。④批驳性议论文。是揭露或驳斥不正确论点的议论文,可根据“树”(提出反面论点,树立靶子)、“析”(通过分析指出反面论点的错误症结,找出驳论的“点”)、“驳”(运用事实道理有针对性地进行驳斥)、“联”(适当联系实际)、“立”(破中有立,提出正面主张)这样五步要求写作。

对单项作文来说,范围包括心理活动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这类作文由于只是一个片断,80%以上的篇幅应用来表现命题内容要点。开头、结尾要干脆利落,补写论据材料、补写开头、补写结论、仿写语句等片断作文,要注意原文暗示。应用文包括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槁、申请书、说明书等。

(二)典型试题分析。

1.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

②补写部分要与所提供的开头结尾衔接得上。

②补写200字左右。

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这道小作文题属于记叙文中的补写。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补写情节片段,重在考查作文能力中的“想象要合理”“描写具体、生动”两个考点。从考场作文看,能够达到情节合理、衔接自然、立意深刻、语言流畅的佳作并不多见,大多数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一是审题不准。该题特点之一是或明或暗地提示了较多的限制条件,从而加大了审题难度。而相当数量的考生恰恰因为没有审清题目而严重丢分,有的甚至满盘皆输。审题不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没有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只”字,正确理解“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含义。本应重点写小乐受到教育后的思想变化及行为,却把笔墨放在次要人物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等)教育小乐的过程,或赞颂妈妈热爱工作、助人为乐的精神上。(2)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与所提供的开头结尾衔接得上”,有些作文在情节设置上与开头结尾却明显不接。题目开头分明提示小乐“看见”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而另一只鞋没有洗”,却虚构到处找鞋的情节,或毫不生疑,拿起鞋就动手洗起来,造成与“开头”不衔接;结尾明明暗示另一只鞋已洗净晾干,却非要让小乐穿上“另外一双鞋”,或不交待时间,似乎刚洗完就穿上了,造成与结尾不衔接。审题中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综合材料的能力不强。

二是想象不合理。题目所给限制条件不少,也留给考生自由驰骋的天地:(1)对于妈妈只洗一只鞋的缘由的揭示,至少有以下三个思维角度。其一,妈妈是“有意而为”,作为手段教育小乐热爱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要有始有终;其二,因为偶然事件发生来不及洗,如妈妈突然接到电话到医院抢救病人,或妈妈自己突然病倒等,小乐体谅理解妈妈而自己洗另一只;其三,小乐开始不假思索地洗另一只鞋,在洗的过程中体会到妈妈的辛劳,品尝到劳动的快乐,决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此外,意在讽刺、批判小乐的任性、娇惯等也是可以的。(2)小乐只要是学生,具体年龄不限。(3)语言、动作、心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为主不限,考生应在这一范围内驰骋想象,力求内容合理、新颖。但答卷中内容违反生活真实情况者不少,且比较严重。如写妈妈用只洗一只鞋的手段教育小乐要有理想,要善于交友,要重视体育锻炼,放东西要有秩序等,就违背了逻辑推理。有的考生写另一只鞋从被窝里找到,妈妈不洗另一只鞋的原因是鞋里有耗子,令人啼笑皆非。

导致想象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与审题有关,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考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积累。因为合理的想象必须以生活积累为基础。

三是立意不高。片段作文虽然字数少,但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在立意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是:(1)立意不明确。主要表现在详略的处理不当,因为“中心”是评写的内容,需要加以突出的,如短短的200字,既写小乐的疑惑,又写妈妈的教育,还写小乐刷鞋的过程,平均使用笔墨就导致中心不明确。(2)立意不深。表现在情节过简,缺少特定情境设置。如不少考生只写小乐感到奇怪,就去问妈妈,妈妈一番教育,小乐就欣然刷鞋去了。同样的内容,如果设在小乐生日这一天,妈妈用这只未洗的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乐,就做到了“尺水兴波”,既合乎情理,又深化了中心。(3)立意不正确。如有的考生津津有味、不加批判地描写小乐设圈套,最终还是让妈妈洗了另一只鞋的经过等。

此外,答卷中还反映出一些考生不善描写的问题,在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乏,句式缺乏变化,不善用修辞手法。错别字,病句仍是一大顽症。这些问题也都是需要花点力气加以解决的。

2.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么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要求:①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也可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

②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③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④不少于600字。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题是提供材料的命题(或自拟题)作文。材料提供了限制条件:所写的范围是有关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问题,而且是写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在“要求”项内,提出了4条:①可以从提供的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也可以自己拟题;②关于表达方式,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即基本没有文体限制,比较自由。③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这是一个限制条件。④不少于600字。从以上几点综合来看,这道作文题较往年宽松得多,自由得多,难度较往年要小一些:既可以自由命题(在限制范围内),又有可选择的参考题目;没有文体限制(只是不能写成文学体裁);因此,围绕关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的问题,考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选择适合表现自己承受力的实例,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海阔天空,任你驰骋。因此,这道作文题比较容易表现考生的个性、特长,很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素质水平。

尽管没有表达方式的限制,没有固定题目的限制,但是作为整篇作文,有些基本要求还是有标准限制的。根据《考试说明》,以下几项还是要求达到的: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比如,上述要求和限制,毕竟还是有限制的,不是完全任意而写的。

(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不管你写哪种文体,不管写哪种情况,文章内容思想健康,向上,不能因自己“脆弱”而肯定脆弱,不能因自己欠坚毅而否定坚毅。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不能只是事实的罗列,现象的堆砌,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材料要充实,写记叙文也好,议论文、说明文也好,都不能泛泛而叙,泛泛而论,不着边际。

(3)语言规范、连贯、得体,所谓“规范”是指所使用的语言要遵循本民族语言共同的规范。对于中学生来说,特别要注意的是伴随视野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而出现的语文能力不适应的情况——要表达的内容日益丰富而词汇量有限,这时容易出现概念使用不当或生造词语的问题;思维日益复杂的构句能力一时还不能适应,这时便容易出现语法规则方面的失误,此外,方言、俚语等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化的要求的。所谓“连贯”是指用若干句子合起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时候,它们之间必须组成“链状结构”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链状结构”又称“句链”,指的是句与句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前后联系。倘缺乏这种衔接与联系,语言不呼应,表述就出现脱节等等。所谓“得体”,是指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言环境。在高考作文中,对“得体”的要求简化成为两条:①注意表达方式,②注意表达对象。

(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此外,字体端正,文面整洁,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篇大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在内容上,首先是审题意识不够强,造成的文不对题或者部分偏离题意。一是由于对题目中关键词意把握不准,没抓住“坚韧”“脆弱”在心理素质上的意义,误与“克服狭隘意识”“戒骄戒躁”“要不断进取”“自知者明”混为一谈;二是忽视了题目中的“追求”和“战胜”的要素,写成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检查式,没有写出“追求”或“战胜”的理由或过程;三是对写作中要求“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把握不牢,造成写作角度失当,写成“我们”或英模亲友等其他人,“我”仅仅成了穿靴戴帽或篇中点缀。内容上的另一问题是思想性不够强,有的作文以诉苦为主,最后表示要“跳出泥潭”;有的作文是自我性格介绍,似乎“坚韧”或“脆弱”是与生俱来,不必追求或战胜;有的作文写“追求”或“战胜”只是应付选举或高考等一时之需。这些都削弱了文章的思想性。

选材失当是作文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材料不能支持观点,与自己心理素质上的斗争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我长大了”“我又前进了一步”等作文的翻版;其二是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观点,虽大致能与主旨保待一致,但失之过小(如做一个小手工),或失之过俗(如做一道题,一次跑步),或失之过虚(如举例中罗列人名)。总之,实例欠典型。

在表达上,记叙类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概述代替具体描述,只是粗线条介绍自己成长过程,欠具体生动;详略欠当,引入部分太长,进入对事例的描述太慢。无用文字挤点了全篇。议论类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善说理,写“为什么要追求坚韧的品格”“为什么要战胜脆弱”太少,摆问题、发感叹、作检查、表决心充斥全文,有的文章罗列例子,欠缺思辨性;论据欠典型性、现实性、新颖性,例子大搬家,毫无新鲜感。

1998年作文评分标准将结构归入表达这一大类。结构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新八股文很浓,不少作文无外乎是“一引(引原材料)、二摆(摆观点)、三堆(堆例子)、四联(联系自身)”。今年作文命题恰恰要清除“八股”气,要求解决自身现实具体问题,力避虚浮套话,所以,“八股”作文显得十分不“合辙押韵”。

表达项中语言运用能力是最重要的考查点。考生在语言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跳

查看更多
【高考总复习(三)写作教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4047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