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已来之”。我现在还能想像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咏,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物物而不物以物。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时独善其身”,为千万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福建省2005高考满分作文)
【点评】
福柯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所谓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人对过往的理解。同样,每一个当代人笔下的历史人物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心灵的一种体现,是作者对该历史人物的个性化感悟与观照。这篇写苏轼的文章无疑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它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熠熠之星──苏轼的个人化理解。今年福建的高考作文写苏轼的不少,但能像本文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直入苏轼内心而不落窠臼的个性化的好文章,却是不多见。
“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这是早时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儒家讲究“修身”“养气”,然而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养气”等却是常常跟“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内圣外王”“达则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使得许多中国文人一生都难以摆脱“庙堂”情结的困扰。因此,多少文人志士在失意时,虽以“穷则独善其身”来劝慰自己,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得到超脱,连以豪放洒脱著称的苏东坡也难以真正“用行舍藏”“独善其身”。本文从这个角度立意,恳切劝慰苏轼,语言典雅,情感诚挚,内容充实,读来令人品味无限,满口余香。文章在立意、表达、选材等多个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值得写作学习者品读、借鉴。
没有积淀,没有感悟,没有对传统文化一定的了解,没有让心灵贴近苏轼,是难以写出如此“出彩”的妙文的。有的老师说,在高三备考期间好好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物,品味一段人生。这话的确是很有道理的。